100%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4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四

 治体七治法下 

武进盛康旭人辑

  东南三大政议   

金安清

自来治国之道。承平之时。与多事之时异。有承平易而多事难者。有承平难而多事易者。盖人心之不同。地利之互殊为之也。承平百度就理。物力俱盈。而群情苟安。其难在兴革。多事则成规涣散。择利即行。而浅见易淆。其难在持久。三代秦汉时。吴越等于蛮夷矣。晋南渡而人与地始盛。唐自天宝之乱。第五琦刘晏出。而尽东南之全力。以赡西北诸军。终唐之世。朝廷贡赋。皆取资焉。历五季而南宋。皆以一隅支撑天下。明祖且基之以立国。 本朝   列圣。切切以南顾为根本。而陕甘滇黔。皆辗转仰食。盖二百年于兹矣。而其大政不出三事。曰河。曰盐。曰漕而已。河自前明刘大夏筑断黄陵冈之后。黄水有南无北。偶尔小决。旋即塞之。防阻运也。禹蹟不可复。即东汉王景所治千乘故道。历千余年无河患之成迹。亦为废弃。自此四五百年中。先后两朝。费 国帑至亿万万。而在事之奔走焦劳。民力之拮据况瘁。无二三十年河堤不决。而我朝岁入四千万。东南二河。即岁耗千万。宵旰之忧勤。载在史牒。至矣。今自咸丰三年庙工堤溃。时方兵燹。迄无有议塞之者。虽横流直东豫三省。沿河之民。不免被淹。而以天下全局言之。则所经之地。乃粮轻产歉之所。而非下游财赋之区。且与东汉王景治海之道相合。天为之。亦时为之也。以形家言而论。 国家建都燕冀。河宜北流。而不宜南流。北宋仁宗朝以及南宋。皆河屡北流。故北方气盛。至元末贾鲁强使南行。而中原为之孱弱。此又古事之可考者。今河水北流十有八年。以视从前之悉力南防者。已省帑无算。姑勿论此时挽之复南。断无如许财力。且令复旧之后。劳费无穷。适为计之左矣。北流必不待议。乃应天心。顺人事。健 国脉。节度支。大有造于宇内者。惟自决口以下。至入海之处千余里。无堤拦束。任其散漫。不独民生困敝。且流缓则沙停。沙停则河垫。久而久之。海口高仰。下壅上溃。汴梁以西。尚有二百数十里南北堤工。将有蚁穴之患。前年荥泽之警。可为寒心。靳文襄之治河。有缕堤。有遥堤。今当师其法而行之。河身二十里之内。筑缕堤以束水攻沙。三十里外。筑遥堤以防其出槽泛溢。则平日水由地中。溜冲海外。朝宗顺轨。可为千百年之利。而缕堤之内。遥堤之外。仍可听民种麦。黄水所过。必更肥饶。所收可倍。迨大泛普涨。则已收获。无可虑矣。此治黄河之说也。运河自浙江至直隶。南北一线。原无阻滞。近则因黄河横决。张秋安山一带。为之中梗。溯自洪武以来。每值北流。漕运为阻。虽以徐有贞之精强。刘忠宣之谋画。皆非塞决。不能通运。永乐年间。临清至寿张。甚至于陆地飞挽。皆以近地无水源故也。而借黄往往易淤。劳费滋大。今如以水柜之法。仿放淤之法。则仍借黄河之水。而悉去黄河之沙。取之无穷。用之不竭。数省漕运所经。皆一无濡滞矣。此治运河之说也。

各省盐务。两淮为最钜。前明即行纲法。 本朝因之。未之或改。嘉庆道光之际。课引两疲。乃人敝法。非法敝人也。陶文毅经营十年。仅于淮北一隅改票。而淮南未敢轻议。未几而陆沔阳行之。不及二年。全局败坏。乃改为专商认岸。以复其旧。讵料寇祸作而不果。至同治二年。曾相任两江。始参酌纲票二者之中。为之定价定引。计数年之中。济饷者不下千余万。且循环转输。免其验资分派。亦即纲之遗意。而商民未能画一。心志犹觉未坚。湖广乃淮盐最大口岸。川盐久占。夺主喧宾。里下河盐积如山。致数十万竈丁。有盐无售。此患诚可虑。夫楚地之厌苦淮盐者。乃价贵耳。色轻耳。此皆商不能专。则心不能一。使能遴择巨贾。令出重资。专购通属色白之盐。运往汉口以上。访察川盐之价。而贱以出之。则小民惟利是赖。食淮胜于食川。不胫而走。固不能有阻挠之者。淮引可期大畅。此治盐之说也。南漕六省。旧额几四百万。二十年来。湘鄂西皖。停运改折。江浙海运。亦终不满百万。京仓支放艰难。百事掣肘。东南垦荒未竟。即使年年加额。而上海沙船。日少一日。亦恐有米无船。更无论外四省矣。江西额八十万。安徽额三十余万。统计一百四五十万石。改折之后。解部每石二两四钱。若骤改河运。惟恐不敷。势既不能多取之民。即不能不暗损于国。夫以此一百四五十万石。统行起运。诚有所难。若折色留其半。而起运居其半。即以解部之二两四钱。改解江北。就地购米。内河起运。计米价水脚亦已足敷。无待津贴。而京仓可增七八十万石之米。已大胜于前矣。此治漕之说也。凡此三大政。为 熙朝亿万年根本。自兵燹之后。旧日掣肘而忧心者。已扫荡无余。诚能枢部支持于内。疆臣力行于外。溯其源流。察其窍要。举贤才。筹经费。清条理。严责成。不过数年。而 国计民生。皆大有显效。黄河则可复北宋以前千余年之旧。而河决之患可以永除。盐则复数百年之纲法。而从前之獘政一清。漕则以二百万充积京仓。而山东直隶等处阴养数十万穷民。伏莽篝鸣。皆可以消纳于佣趁。此乃目前至美之气机。失此不图。他日时异势殊。盖有难言之者矣。大略具存。其分门节目。各以篇系。则别着于后焉。

 东南大政以三事为要图因势利导时会所乘亦穷变通久之机也惟当时海运章程规画未定故篇中治漕一说尚局成迹宜分别观之其所系各篇门目繁多兹不具录

  上陕抚陈关中十策咸丰十年   

邵辅

一曰当大任。明公受  天子命。绾三秦之绶。当西面之障。将举关中之安危治乱毅然以一身任之。使众心有所恃。众策有所承。志意甚盛。恩德甚厚。虽然。愿公之有以持之也。晚近之吏。其始若发愤而大有所为。清吏事。治军政。操切官属。毛举细故。皇然若不可以终日。其卒吏事废。军政弛志。气薾然。一无所表见。此无他。中情虚憍。特用以要名誉。饰耳目。而无忧天下之心。口惠者实固不至矣。夫以关中之胜。财力之强。人才之蕃。士民之众。诚得其道而用之。上可以光复 京国。中可以控制三河。下可以固守全陕。不得其道。则纲坏纽解。奸民内讧。东有豫寇。南有蜀贼。乘隙抵闲。四面而至。虽有智者。不能为之谋矣。安危之机。治乱之势。诚在于明公。明公将有为。必清嗜欲。好学问。而负重忧危为本。

二曰举贤才。今时为吏者。美衣服。柔音声。厚馈遗。盛请谒。当官而効功。又操一切文网。深文周内。挫折贤豪有为之士。所举者。非大吏之宠戚也。则王公大人之豪子弟也。如是而不变。关中未可为也。夫所谓贤才者。才气不欲轻露。而忠纯可托。言语不能胜人。而悃愊无华。或放纵不羁。众所同恶。而智略辐辏。不惮艰辛。或究意农桑。或夙娴技击。或公直素服于众心。或雄勇显着于里閈。若此者。皆拙于效媚。疎于自媒。而可以集天下之事者也。非察而求之。将安得之。诚使官属得人人举所知。言其志于执事之前。执事幸而进之。日见十人。十日而见百人。不过数十日。而关中之吏。贤否毕察矣。然后量其所举。考其所言。贤者进。不肖者黜。一旦用之。则收尘壤之助。而树邱山之功。孰与取悦耳目临事涕泣者等乎。夫天下有急而至于沮败者。则所贵非也。

三曰联官民。天下治平。文貌相承。诈伪相尚。其迹似亲而实疎。其情似厚而实薄。一朝有事。则委而去之如路人。此患于无以联之也。窃以为联之之道。资格无浅深。职位无高下。礼无厚薄。交无亲疎。使在吾下者。举得以达其家人之隐衷。遭遇职事之所患苦。郡县之吏。或察其操守。或观其政事。或审其才华。或求其德行。得其实矣。而为之取其所长。恕其所短。一切繁文末节烦苛拘牵之法。为之荡涤蠲除。使之尽其才而行其志。谄谀谗谮。不足以蔽吾之明。便佞巧柔。不足以邀吾之赏。用不测之恩。厉忠奋之气。使上而在官。下而在民。欢欣鼓舞。晓然于吾志之所向而功之所就。如是。而南北三千里。东西千余里。可臂指使也。

四曰习士卒。所恃以御寇者。刀矛弓矢长戟大弩也。而今之所尚者在火器。夫火器之利。我与敌共之。而未可恃也。器械精良。甲乘完具。是兵之所资以胜者也。非所以为胜也。必胜之道在习其胆而定其陈。或曰。胆不可见。于何习之。则有以效其然也。夫以一身与众鬥。虽勇不能无惧心。使左右翼以二人。则可以无惧。复益以二人。则勇者敢于前矣。复以二人从其后。则怯者亦敢于前矣。此南塘所谓七星之陈也。然犹虑其孤也。使七人在中。而左右各有七人以翼之。左右之两翼。复各有七人以参之。其后复有两七人者以踵之。而用一将司旗鼓。齐进退。是萃五十人为一人也。以五十人为一人。则遇散寇数千。可以搏战而不惧。况百人乎。况千人万人乎。况其将精于缓急实虚远近进退刚柔奇正之用。批亢捣虚。使敌无以究其谋而施其勇。而我复有信赏必罚以驱之。而胆焉有不习者乎。诚如是。则火器利也。刀矛弓矢长戟大弩亦利也。是故陈法成则胆习。胆习则志定。志定则气固。气固则勇生。用之战必胜。用之攻必取。用之守必固。以关中之胜。不过五千人无患矣。

五曰靖内奸。内奸之起。其始不过相聚为奸。鼠窃狗盗。击断于一方。因而闵宥之。法禁不行。 国威不肃。则必至于攻城劫府库。杀略人民。小者数百。大者数千。劳师逐捕。千里流血。而逆氛起矣。夫以关中之富实。而外寇往来。逡巡于崤洛之东。巴山以南。迄今五六年。卒无狗吠之警者。为内无衅也。若奸宄内讧。未能速靖。则近而河南。远而四川。寇必且接踵而至。内外相结。则祸乱益深。其势必累岁而不得解。故靖内奸者。在于威断而神速。速则易灭而风未远闻。威则众心慑伏而不敢继起。是故治之于叛逆。不若治之于为盗。治之于为盗。不若治之于结盟。杀一人而可以救万人之生则杀之。灭一乡而可以靖千里之乱则灭之。此识微知远者所决也。而庸人之所震惧而不忍也。传曰。为虺不摧。为蛇奈何。豪毛不拔。将寻斧柯。此言乱萌之不可以忽也。今渭南诸回种。屯聚万余人。与民相仇。剽劫数起逆征见矣。而有司专务覆匿徼幸无事。非所以绝乱萌也。不早图。恐为变。

六曰御外侮。外侮之来。贵先悉其强弱大小远近众寡分合先后迟速缓急而为之备。是故善用兵者。必勤于侦谍。法令不严。赐予不厚。则无以得谍之死力。而知贼之实。是故善用兵者。必厚于赏谍。而严于诛谍。谍不厌多。而侦地欲其广。使豫之河南南阳汝&#62237。陕。楚之郧阳均房。蜀之成都保&#62237。绥定夔州。晋之汾蒲绦解。周回数千里。皆有谍百余辈居其间。间日迭报。以知贼势之盛衰。行止之向背。则我得以制其长。挠其短。而谋必中矣。独大河以东。自山西永济而北尽于河曲。与榆林延安同州土壤相接。计地几二千里。津渡不可胜计。此非可尽防也。幸及山西无恙。急与并力而相守。出精兵千人助之。塞上党。扼垣曲。而我乃专其力于潼商汉中之间。计之上者也。

七曰审地势。关中之势。今与古殊。古有羌胡之患。则重在西北。今有楚豫巴蜀之寇。则重在东南。窃以为御西北为难。御东南则较易。何也。今度贼势之所趋。则最重者莫如潼商。而潼关当一面。商雒当二面。要皆西安同州声势所及。朝援而夕至者也。其次莫如兴安汉中。则兴安当一面。汉中当二面。其地重山大谷。涂路倾&#63060。。寇来如行鼠穴中。马不得驰逐。军不得方陈。智力穷。馈饟绝。而大军南镇汉中。乘高守险。以饱待饥。以逸待劳。蓄力持久。寇必不战而自走。而兴安可以无恐。其次莫如陇宝鸡。则宝鸡当二面。陇州当三面。皆以甘肃为外蔽。甘肃警。则凤翔之兵。足以塞陇坻。此不足深忧。其次莫如长武。长武当一面。而有固原掎其后。若延鄜榆绥则散地也。夫潼关古战守地。当秦东方。谋守关中者。未有不先焉者也。然其外有陕。又其外有新安。崤道屈曲四百余里。寇无以飞越而轻进。此可从容制之也。独商雒中五百里。为楚豫间道。地迫狭不能居大军。窃恐寇之入秦。将必由此。此宜保险阻。聚粮食。寇少则进讨。寇多则谨守。更令汉南千余里中。各缮亭障自保。就芟刈草谷。烧绝邸道。使贼前无所掠。后无见粮。取之易矣。若夫不审兵机。不操胜算。一方告警。三垂震惊。此则将不知兵之过。虽熟地利何为乎。

八曰察缓急。缓急之序。有人有地。有事有机。以人言之。则当大任驭众材为急。而循资格行常法为缓。以地言之。则潼商兴安汉中为急。而延鄜榆绥为缓。凤翔可以助汉中。同州可以救商雒。则在乎缓急之间。以事言之。则举错劝戒为急。而文书词讼为缓。以机言之。则遏乱萌固民气为急。而助外饷为缓。以急者为先图。而以缓者归有司。则操之有要。而事毕举矣。

九曰信赏罚。赏罚具有条式。岁未尝不行。行未尝不果。而不能取信于吏民将士者。谗邪奸慝乱之也。彼谗慝之中人也。神于鬼蜮。赏及其所憎。则百计挠败。而使大功为可疑。罚及其所爱。则委曲弥缝。游词宽譬。而使大恶为无害。夫可赏之功。可罚之恶。必有实可据。虚辞揜饰无为也。其患在于大吏之不勤。而偏有所信。知所以反之。则功罪明而赏罚得矣。是故赏当其功。罚当其罪。则人服上之明。而善者益劝。恶者恐惧矣。赏不由爱。罚不由憎。则人服上之公。而权无旁落。谗慝敛迹矣。赏不从轻。罚不从重。则人服上之仁。而荣者感恩。杀者无怨矣。赏必速行。罚必速决。则人服上之敏。而事功立就。心目无滞矣。今日坐堂皇。治簿书。覆案论报甚具。而下者请求贿赂。率以文法相遁。此适足以败天下耳。非 朝廷所以立赏罚之意也。

十曰奋刚断。司马温公曰。衰世之君多柔懦。凡愚之相好姑息。是以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仁恩所及。止于目前。奸宄得志。纪纲不立。故崔寔政论。所以矫一时之枉也。国家长治久安二百余岁。厚恩意。重诛罚。臣子相承以优柔煦妪为经。吏之巧者。梯缘而幸进。英贤黜罢。拙直废滞。今民或乃聚徒击断。剽劫私鬥。桴鼓不绝于路。寡弱之民。积痛无所愬。此之不变。欲其无乱难矣。窃谓今日之秦。其治当猛。礼曰。刑乱国用重典。此言刑之因时而适用也。夫吾所毅然而论劾者。非  天子之良有司也。所诛系非赤子也。彼固&#61578。礼乱法交以害于民者也。此贾生之所谓髋髀非斤斧安治焉。武侯之治蜀也以严为体。及其卒也。万里祭哭如丧父母。斯成法也。

  上陶制府书   

陈世熔

执事不以世熔之愚不肖。引而进之门下。使得承清燕之光。厕文史之末。数年于兹。所以宠之者甚至。然其职不过含毫吮墨。备不时之需。草创讨论而已。至于经世宰物之务。未尝敢稍参一见。赞一辞。诚自度培塿涓滴。无可以裨益泰山沧海也。自违左右。倏及一年。间以所条布于令者考验行否。则殊未见其名实之相副。是不得以非所宜与。默而不告。凡兴废之事。上言之而下行之。上言之而下不行。则为空言。无贵乎其言也。曩者执事抚皖。值道光三年大祲。抚绥安集。虑其后之无所恃以御也。立为丰备仓之法。至简至易。愚夫妇皆知其可行。布诸令七八年矣。计必村有蓄而户有储矣。乃去岁之灾。道殣相望。官振冬二月春一月。仅十活二三。益之以募人输金出粟。始十活四五。问所为丰备仓。无有能道之者。则执事之法为虚立矣。两淮盐法敝久。执事建议裁浮费以恤商。减官价以敌私。天下所共闻也。浮费之裁。既旷然与之更始。百姓莫不引领而望曰。商则恤矣。价庶几减。民其有瘳乎。乃今者皖中之价。非惟弗减。视旧反增焉。皖然。即他处可知。则执事之议为虚建矣。夫执事立一法。建一议。岂姑以市美于人。塞百姓之意云尔哉。亦将见之于行。使实被其利而后快也。故斟酌乎时势之宜。损益乎盈虚之数。度其可行者布之。不可行不以布也。其易行者布之。不易行不以布也。惟天下亦皆以为可行且易行也。而不行。则有司岂得辞其过与。后世吏治所以不如古者。非无良法美意。而上不以实责。下不以实应。其始姑取具于文饰。后乃并空名而亡之。官之视民。泛然若萍梗之相值。故麻木不仁之病日深一日。卒然有急遂支绌而无以应也。夫积贮者。生人之大命也。今岁一不登。国振不给。募民财继之。&#61825。而后济。此岂可不为寒心哉。且簿籍齐民之丰杀。以为佐粟之等差。美其名曰乐输。实无异于搜括也。以世熔耳目所闻见。固有今日仰振之人。即前日佐粟之人。盖几经搜括。富者亦贫。势所必至也。上与下交匮若此。即恶能有恃以无恐哉。不及今图之。后虽欲图。恐无及矣。夫盐价之增。嘉庆中桐城汪公督楚始请之也。彼盖当川楚用兵之后。国用不足。为一时权宜之计。待既足复初耳。然一增遂不可减。计其所得。固不能有加于正赋之外。而正赋反由兹而绌。祗以便盗贩之贱售取赢而已。盖利者。人之所争趋也。商人以贵售为利。盗贩即以商人之贵售而我贱售为利。夫小民恶知盗贩之不可食。必当舍贱而食贵哉。虽官为厉禁。而夺其贱食之甚便。而驱之食贵。势固不能。此其所以充斥而不可制也。然商人犹有所藉口。曰浮费之不列于经制尚多。无所取之。不得已。稍多其直以为给也。其为每人而悦。日有不足。孝廉务本诸堂之饩。固大半空名仅具。而执事犹必力关其口。故议减价。先裁浮费。盖两者相因。举则并举也。自浮费裁。人以为价且必减。而不逞之徒。徒业者八九。即以粮船而言。历年回空。私载长芦之盐。不下数十万引。而去年未有圭撮。诚知其利之不足居。故奸谋不欲萌也。今乃不减而反增焉。彼小民岂不疑执事之私有厚于商。而禁人之无盗贩。夺己贱食使食贵乎。彼盗贩正患商人之减价而己无所得利。今知其不然也。岂不私幸故业之可以复营。而乘间窃出乎。古人不立法。法立必行。不下令。令下必达。故曰事求可。功求成。若管仲作内政。李克尽地力。虽霸者之为。然皆有坚忍之力。强毅之操。故能推之而无阻。行之而克济。即诸葛武侯之治蜀。王景略之治苻秦。亦莫不然。未有上不以实责。下不以实应。而能为之而有成者也。天下之事。患有病而无药。今既得良医处方。药具矣。而仆隶不为煎和。遂坐听其偃蹇以嬉乎。抑改使能者任之。而责其效乎。方今天下之望。集于执事。使令出而皆废格弗行。将何以为治。夫督抚之职。莫先于察属吏之能否。可即以二事为验也。语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惟执事裁之。

  复贺耦耕中丞问治黔书   

严正基

春初接阅邸钞。欣闻钧阁开府黔中。恐邮筒驰相左。尚未泐词肃贺。顷奉由宛陵递到手教。猥以黔中利獘。及用人行政之大者。殷殷垂(间)[问]。某才识驽下。何能上赞高深。但蠡测所及。亦不敢不略陈梗概。备大君子迩言之察。查黔省寸趾皆山。地瘠民贫。往时之为地方大害者。莫如与楚粤毗连之苗民。屡经大兵勘定。设立厅县营汛。控制抚驭。业极措置精详。黎平古州各属。绥靖已踰百年。松桃铜仁一带。亦三十余年无事。但虑生齿日繁。生计日绌。加以汉奸之盘剥。不肖兵役之磕诈。偶值年谷不登。一二奸苗煽乱。控驭稍失机宜。遂至酿成巨患。盖苗性愚而很。其黠狡者则又悍而诈。蓄怨既深。则报复更烈。鄙意以为此等地方牧令。宜饬治办民苗交涉案件。听断务得其平。究出重利盘剥情节。立予重办。并严禁差役勒索。至分驻要隘之营弁。亦饬实力稽查奸匪。毋许稍形疏懈。不准纵兵藉讹生衅。自可销患未萌。此治苗匪之大略也。又查黔省各州县。两湖及江西各省客民。垦荒贸易流寓其地者众。此辈良莠不一。拜盟结会。以抗官御侮为名。推刁劣绅衿为首。或书差中之有气力者。暗相联络。为之包庇。即拥有厚赀之土着民人。亦相率入其会中。为保护身家计。迨党羽既众。遂有诱贿勒赎奸拐抢劫之事。此村既实繁有徒。彼村亦纠众为敌。互相仇杀。莫敢谁何。地方官虑及拒捕伤差。不敢严拏。及获犯到案。又虑长途招解。糜费不赀。或竟将就完案。以致匪徒无所惩创。其风更炽。鄙意以为查办会匪州县。似宜宽其衔辔。于缉获会匪最多之处。稍加津贴经费。其办理妥速地方安堵如常者。优予升迁。以奖其劳。地方官勇于缉捕。其党自不难于解散。此治会匪之大略也。又查黔省虽有教匪伏匿。不至如西北各省之多。但教匪之惑人。较会匪为尤甚。会匪止于男丁之附从。教匪则挟祸福因果之说。并能使妇女为其所煽。其信从之心。互相传习。而莫之敢贰。故猝欲破其锢习而不能。然教匪致乱之由。亦有二。一则缘入教之人既众。或怂恿出于伙党。而首倡邪谋。或胁诱由于渠魁。而渐图非分。因而甘心为匪者有之。一则因州县之缉拏太严。既不免于奸胥猾吏。恣行鱼肉于前。复不免于劣保刁棍。横相朘削于后。因而进退维谷。不得已而变计为匪者有之。鄙意以为邪教之既流而为匪。缉拏不得不严。而穷洽亦复有獘。似宜网开一面。予以自新之路。且有教化行乎其间。根株乃可得而尽。夫经正民兴。邪慝自无。州县于所属四乡。倡建义馆。延师训迪童蒙。除讽诵四书五经外。兼讲肄   圣谕广训。并犯法重大科条。使之转相传播。怵目警心。多一读书明理之愿民。即少一作奸犯科之败类。庶于化导邪教之法有合。此治教匪之大略也。然某尝合天下之大局计之。不独结会习教。及奸苗之敢于犯法者为足虑。尤在于奸民之藐法而亡等。以欺淩侵渔为得计。以讦控挟制为良图。固由不肖州县先有以启其侮。驯至恶焰已炽。即遇贤能之吏。别无赃私可指。亦每藉相沿办公陋规。砌词上控。以张其把持垄断之威。幸而得胜。则势愈凶横而不可制。盖犯法而法尚存。藐法则法益穷而遂亡。非有峻法以力防其变。将法且亡于所穷。其奚以为治乎。

昔国侨治郑。相时势而纠之以猛。豪贵如子南子&#61264。。诛之逐之不少贷。郑以大治者数十年。汉代如黄霸之治颍川。以儒术饰吏治。非赵广汉所及。然其先大姓结为朋党。持吏长短。横行郡邑。藉非广汉用钩距之法。以摧破其党。遽以霸宽大之政行之。正恐网解纽弛。而为奸不止。自广汉之法既行。其魁杰者俱已伏辜。朋党解散。韩延寿继典斯邦。牛酒存问。长老讲明礼让。又为释其仇杀之风。霸蒙其&#61527。而修明之。始能成神雀凤凰之治。武侯之治蜀。王景略之治秦。皆用法严峻。肃然称治。夫法者所以禁奸止暴。用法而适当其可。则可以转弱而为强。易危而为安。姚亮甫中丞抚豫。以清介驭属吏。奢侈贪婪之风。为之一变。然诸事过于姑息。遇控告州县之案。无分是非曲直。一概批准提讯。维时奸民藐抗州县。有告官如送忤逆之谣。程梓庭制府继之。遇案严加惩办。此风稍为衰熄。而至今犹未尽除。鄙意以为部民控告州县。如实有赃证可举。自当为之申理。其牵砌相沿。陋规讦控。亦宜严绳以法。庶稍知自爱之员。既获藉资办公。又不为人掣肘。俾之无所瞻顾。得以自行其志。民知畏法。而吏益守法。斯法立而恩亦行。于公事始有裨益。至于用人之法。其先在于知人。而知人亦必自察言始。然察人以言。尽有其言可采。而其人之居心行事。竟大相剌谬者。益信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不诬。故虞书于敷奏以言之后。必继之以明试以功。而后车服以庸。诚慎之也。而今之所为用人。尤更有难焉。大吏于州县繁要大缺。可以择能而使。其中&#62649。之缺。非在省应补。即在部应选。不必人尽可靠。且系其人本缺。并不能扣留不遣。州县之不能得人。往往以此。惟得贤明郡守。为之表率于上。善则劝之。过则规之。属在中才。或可勉为良吏。但郡守亦难得人。此用人之所以称难也。鄙意以为激厉人才之道。在使之有所劝惩。自郡守以及牧令。其贤能着声为舆论推重者。特荐一二以示奖励。其声名狼藉廉有赃款实据者。亦严参一二以儆其余。复用蒋襄平相国缺为人累人为缺累之议。分别补降量移。寓造就于体恤。以策其人之后效。开诚布公以激其良。信赏必罚以厉其节。所部鼓舞奋兴。吏治当更蒸蒸日上矣。又黔省兵丁耐劳习战。甲于他省。往时调征苗疆。及三省教匪。迭着勤劳。但有勇必须知方。使为节制之师。近日川陕一带。兵丁久历行阵。劲勇可用。而恃功骄蹇。屡滋事端。颇为地方隐忧。鄙意以为操练兵勇。责成该管营弁。惟当用其所长。精益求精。至约束营伍之法。尤在申饬各将弁。洁己率属。不轻克扣。考补额缺。严禁行贿钻营。取技艺优长者充选。分隶各营兵丁。饬令该管营弁立簿登载功过。着有劳绩者记功。考缺时比较拔补。犯事则分别轻重记过。遇考缺时扣送。销过后方准与考。纪律严明。壁垒自更一新。再察看将弁之谙练营务。及曾历戎行骁勇能战者。分晰开具清册。以备临时调用。至忠勇勤干之员。尤当刮目相视。他日方得其力。练兵驭将之方。计无踰于此者。若夫 国家之大计。尤在藏富于民。方今承平日久。人满之患。不仅黔省为然。而黔民刀耕火种。山尽开垦。地利既已无遗。生财之法。别无善策。而所在民鲜盖藏。不足待一日之急。岁一不登。必至尽呼庚癸。鄙意以为黔产宜谷。惟有乘秋稔之时。饬令地方有司劝谕殷实绅民。捐输义谷作本。遴简公正董事。择四方适中地方。置仓权息。妥立章程。以备凶荒振贷之需。亦一时救急良法。其捐户踊跃急公。照例分别甄叙。以劝捐所入谷数之多寡。定为州县殿最。一二年内。通省以次举行。歉岁有备无患。官民有不并受其福者乎。某伏愿大人公忠体 国。严整饬吏治之方。裕曲尽人情之意。经权互用。宽猛兼施。使属吏之情。得以上达。小民之隐。无不周知。勿堕成功。勿规速效。黔省吏治之盛。军政之修。积贮之丰。风俗人心之厚。可旦夕俟矣。

  与邵位西拟言时事书   

徐子苓

接覆书。读竟。喜极而悲。仆虽愚。与足下相知颇悉。惟方在京师时。闻人言足下近复好为诗。心窃不然。以为足下起布衣。骤擢要地。当早淬厉。以求备天下之用。何自喜于诗为。而是时诸君子争言。事事多梗。又窃怪足下居京师久。所识贤公卿甚众。苟利国家。造膝而谋。诡辞而退。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也。归附数言相质。复辱教益。知贤者之用心。迥出于恒情之外。而天下事之积獘难挽者。其用力殊难。微足下深虑。夫奚及此。客冬贩盐扬州。归次拟为一书。既自忖草茅之士。不识体要。恐蹈不测。重贻老亲忧。久胠其草。都渐不复省记。今天下之患。自 朝廷百执事以至闾巷小夫。皆能言之。曰。财匮矣。兵弱矣。海氛之难以力弭。&#61309。禁之不可以骤申。人材之不足以为用也。尝深思其獘之所由生。与其祸之所终极。窃以为有不可缓者二。有必宜振刷者六。谨陈其略。惟详察之。夫今日之最不可缓者。&#61309。禁是矣。或曰。&#61309。果可以复禁乎。禁之而骤。昔年海上之师。其前监也。是大不然。夫海上之役。岂禁&#61309。之过哉。今有鬻&#60217。于肆者。众小儿日嗜而甘之。其家长怒众小儿之耗。而重扃之。有干仆焉。迁其怒于&#60217。主人。毁其什物。忿而哄于市。其家长惧而褫其仆。有庸仆焉。与&#60217。主人媾。倒戈而揖之。海上之役。焚&#61309。以启衅。干仆之激而迁怒者也。倒戈而揖之。庸奴之与为媾者也。或曰。禁之必重扰。且其患在民不在 国。民间每年漏出之数。与 国之正供无涉焉。是又不然。财者。上与下交相济焉者也。&#61309。之患。蠹财且钝兵。又重坏天下之人才。其祸烈于洪水猛兽。夫蠹财之獘。愚者亦且知之。其钝兵又坏天下之人才焉。何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日之兵与士。揆以古先王之法。皆不教而无恒心之民。今第以一邑论。农之食&#61309。者十之二。工之食&#61309。者十之三。贾之食&#61309。者十之六。兵之食&#61309。者十之八。士之食&#61309。者十之五。上至督抚仆隶之私。下及县门舆台之贱。其食&#61309。者又十之八九。且夫今之所谓兵与士。平居教养之术。固已疎矣。而又毒之以&#61309。。故其居尝靡事而不为。十余年之间。狱讼繁兴。盗贼起。苞苴盛而请托公行。廉耻衰而风俗大坏。职是故也。夫以数十年之沈锢。而谓其禁之之易焉。何也。盖昔者尝举&#61309。禁矣。方禁下。未期月而戒者半。其久食之老疾不能猝戒者。节缩焉而减其半。去年十月间。外间传言当事将复申&#61309。禁。其少年动色而相戒。其久食之老疾者。又节缩焉而预减其半。盖人心即天心也。&#61309。之为祸中国久矣。破人之家。灭人之祀。寡人之妻。孤人之子。其父兄则流涕痛哭而无如何。其子弟则蹙额呼天而无所控告。夫洪水猛兽。天以开禹周公。&#61309。之为祸。外洋所以毒中国。禁之而戎衅开。其祸小。不禁而殚天下之财。钝天下之兵。驱天下之人以堕异族之术中。其祸较迟。而其发也尤烈。然则禁之将奈何。曰。法宜&#62649。。&#62649。则可久。罚必行。必行则民之从之也捷。虽然。不可以不虑也。

今夫异族之蟠踞于海边诸郡。其势日炽。而内地盗贼之滋。又久而益蔓。今粤西又骚然动矣。为今之计。莫急于练兵。兵不在多而在精。通天下兵额计之。盖近百万。弁卒之俸饷。准以岁入之数。盖五分而去其二。平日以有用待匮之财。养无用之兵。有事又远调他省。或召募乡勇以益之。故其费益耗。是两失之也。夫举天下百万骄惰不教之兵。骤下一令曰。省之便。其变诚未易言。今第朝而练焉。汰其一二人。暮而练焉。汰其一二人。而因以其暇简较其器械。去扣剥之陋规。清虚伍之滥额。时出重赏。以激厉之意。寓选锋之法。天下之兵。方欢欣鼓舞。以为 朝廷日增饷恤兵之不暇。不期年间可省十余万人。而其存者数十万人之兵。皆天下之劲卒矣。有练兵之益。无省兵之患。是一举而两得之也。议者必曰。 国朝疆域。远过前代。方增防置守之不给。恶在其能省之也。盖蓄方所以攻病。养兵所以制敌。故良医用方。不贵多品。强国诘戎。不烦增卒。昔之养兵以自弱者。宋其前事矣。太祖之世。兵不过二十万。康定庆历而后。增至百万。卒无救于靖康之祸。明之季世。兵号四百万。卒亡于张李。 国初兵额亦不过二十万。今试举目前大势。较之 国初。其强弱虚实之形。不待智者而决矣。往者海上之役。有戍兵自戍所来。鬻&#61309。土于市中。国问之。曰。&#61367。药所易也。嗟乎。有兵如此。虽数千万夫。究安所用之哉。且夫练兵之说行。又不第省兵已也。战守之具修。外患慑矣。斥堠之制谨。内盗弭矣。虚额糜饷之费裁。 国家之经费裕如矣。

夫禁&#61309。练兵。诚今日之急务。而知之者必不&#62714。言。言之者必不能行。则以今日之人才之不足为用焉故也。禁&#61309。诚易。夫安所得十数贤督抚而任之。练兵诚易。夫安所得十数知兵之将而属之。然则财匮兵乏。举不足忧。惟人才之不足用。乃可忧之尤甚者。且夫今天下亦岂乏才哉。众天下之士大夫。以其专攻词章声韵之精神。进求于当世之务。其才皆可以有为。以其揣摩荣宠利钝之心。思易而为自靖之忱。其忠皆可以许 国。然则由今之势。以救今之獘。请少振刷焉其可乎。一曰广直言之路。 国家旧制。外而督抚监司。皆有言事之责。然督抚弥缝细故。监司言事。从未闻焉。内而政本归之军机。言责归之风宪。军机条议之是非。风宪不得预闻。风宪推劾之可否。军机得而掣肘。况今日之壅蔽甚矣。下情阻于上闻。上泽滞于下流。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又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震乘于坎。故曰难生。有险之义焉。陷于坎。则云上而雷下。坎之所以为屯也。动于震。则雷上而雨下。屯之所以为解也。故圣王鉴屯之义。常于贵而下贱。舜明四目。禹拜昌言。壅蔽绝。上下之气所由通焉。谨案唐贞观元年。制中书门下三品以上入阁奏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奏。宋太祖建隆二年。诏每月内殿起居百官以次转对。并指陈时政得失。哲宗即位。首诏司马光于洛。既至即疏请广开言路。为今之计。窃以军机处宜增谏官数员。随事检駮。以防偏重之忧。每岁酌增直言敢谏一科。无论官民。许以封状言事。凡民间水旱盗贼。许以 上闻。有务为新奇迂阔而不通者。报闻焉而已。其实要可采者。时旌异以激劝之。决壅蔽之失。通上下之情。事诚莫要于此。一曰酌武举之式。练兵必先于择将。兵之勇怯视乎将。苏轼论武举方略。以为天下实才不可求之语。言较之武力。独见之于战。战不可得而试。见之于治兵。然在今日。亦无新募之兵之可以尝试也。窃以每大比时。于畿辅屯卒。每伍抽派数人。额以三四千人为准。有中式者。假以一日之军令。即以约束之能否。定其高下。且今之武举。非独不知兵。并其语言文字。亦漫不相涉矣。自其试于州郡。默写七书。皆倩于人。甚有目不自识其姓名者。择将固不求之于虚文。然古之名将。无不好读书。通古今成败者。窃以武举之式。骑射而外。杂以古今成败。以考其言。试之治兵。以观其能。夫其人既通于古今之方略。又能治新集之兵。是亦足以为将矣。如第曰骑射焉已也。则夫齐之孙膑。汉之韩信诸葛武侯。晋之羊祜。此数子者。试进而厕之于今日所谓武举之中。其不见摈于有司者几何哉。一曰革馆学之陋。书者。六艺之一。汉人谓之小学。以试童子之为吏者。今日馆职。实储养辅相之地。内而九卿庶尹。外而方岳监司。于此焉取之。夫考疑似于点画。程工拙于豪厘。此一能书吏事也。而老师巨公。转相授受。上以是倡。下以是应。天下士靡然从之。玩日废时。方具侈颂美之谀词。修嗫嚅之恒态。民生之休戚。漠然不以关其心。 朝纲之得失。懵然不能举其数。故吏治日坏。相业日卑。天下之人才坐是以不振。晋人清谈病国。殆又甚之。然则为今之计。所以黜浮警惰。以振作天下之士气。其变通损益。请自馆职始。

一曰明赏罚之用。孙子曰。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盖循乎例以为赏罚。将不能以御一军。况天下乎。窃以今日之獘。赏滥而罚轻。而于督抚尤甚。古之圣王。神乎赏罚之用。赏始于至贱。故赏一人而天下劝。罚始于至贵。故罚一人而天下劝。夫水旱之流亡。盗贼之滋长。凡郡县之不力。皆督抚之罪也。今第观其缄默拱手。动循成例。亦似无穷凶极恶之可指名。而科道之纠弹。又难得其赃罪之确据。故其贤者以谦谨寡过为称职。其愚不肖者遂以威福肆行。广积货贿。迨乎形&#61527。败露。议轻则降阶。议重仅褫职。彼其心盖曰。吾仕宦而至督抚。富贵之势极矣。即不幸奉  严谴。然犹保首领。拥艳妻。睅然以赀雄一方。夫亦何惮而不为者。且夫督抚者。郡县之表率也。得一督抚。数十郡县之愚者怯者贪而酷者。咸化为良吏矣。失一督抚。数十郡县之仁者勇者廉而介者。悉化为庸吏矣。于此之时。不有明赏峻罚。其奚以济峻罚之谓。何诛殛之已矣。不必有赃罪之确据也。诛殛其因循废坠焉已矣。科道之纠弹。亦不必得其赃罪之确据也。纠弹其因。循废坠焉已矣。盖因循废坠。其祸被于天下 国家。而罪浮于赃。舜之诛四凶也。史未尝明着其得罪之由。其见于书者。共工之罪。止于静言庸违。鲧有治水之才。其罪止于方命圮族。王氏曰。方命者。犹今之废格诏书也。然而圣人必诛殛之。何也。则以彼四凶者。位之也尊。禄之也厚。故其罚之也弥严。一曰筹敌。外洋。本非中国敌也。然其势方炽。中国之锐方挫。以方挫之势。当甚炽之敌。筹之将奈何。或曰。购洋&#61367。。市洋舟。弛汉奸之禁。用间出奇。敌来则战。敌去则守。有旨哉。其筹之也。夫购&#61367。省于造&#61367。。市舟省于造舟。弛汉奸之禁。则以散其党。用间出奇。则以乘其衅而击其敝。然吾窃以为今日之忧。不在海疆。而在内地。不在异族之猖獗。而在 朝廷百执事之玩愒畏懦。无&#62714。为 国家任事之人。风淫寒湿之疾。始于腠理。中于藏府。迨久而发于四支。四支者。病形。非本病也。不求其本。日案形以造方。虽日进一剂。其方不。病本加厉。今即使当事者。日汲汲焉购洋&#61367。。市洋舟。弛汉奸之禁。设重赏以用间矣。吾窃知其无能为也。何则。因循浮冒之獘不除。虽日购&#61367。市舟。只具文耳。况乎海关陋规。文武官弁以及齐民。均藉分润。而外洋之得汉奸之用。又尝费数十年之精神。以绸缪而固结之。弛与禁均具文也。孙子十三篇。始于计。终于间。然未有计不定而能用间者。往者台湾之役。姚启圣开修来馆以间郑氏矣。间诚可用。顾在今日。夫又安所得能用间之人而间之哉。然则筹之将奈何。曰。忧在外者。战与守焉而已。今日之忧。其始则由内以溃于外。其继则挫于外而又以牵制乎其内。方干嘉间。海内富庶久。外洋得以其奇技淫巧。愚中国人。中国人之无业者。饵其利。而左右之当事者。又但利其关榷之所入。调停护惜。如养骄子。嘉庆道光之间。两至天津。一至山东洋面。叛形见矣。所谓由内以溃于外也。乃所谓挫于外又以牵制乎其内。则今日之事是矣。昔之货&#61309。者。挈囊胠箧。行辟人而授之。今且公然交易于日中矣。昔之奸民劫于乡。今且劫于近郊矣。其大者蠢蠢然乘间而起者。粤西又以警告矣。昔之外洋贪中国之财货。犹震其名。今则深悉乎中国之虚实。而并笑其窭矣。而一二大臣。其愚者方侥幸于无事。其贤者则又藉口于省事矣。故曰今日之忧。不在海疆而在内地。不在异族之猖獗。而在百执事之不&#62714。任事也。然则筹之将奈何。曰。禁&#61309。。练兵。择将。皆吾之所以筹敌。而求言。储相。明赏。峻罚。乃以治其本病耳。

一曰节财。财者 国家之精神命脉。其以有无为不足计者诚过。而一切迁就于目前。是又必困之道也。谨案 国家岁入之数。四千四百余万。用出之数。大约十分而去其八。民间每岁之积欠。宗禄之繁衍。军兴河工诸役。又重耗之。当事恃为筹财大计。无过于捐输一途。夫弭盗莫先于择吏。足用无过于节财。从古以来。奸民倡乱多由于吏者之不良。今者捐例旋止旋开。无乃非计乎。且夫捐输一事。病民又病国。援纳所入。揆以今日情势。诚有不足恃者。夫官以赀得。斯政以贿成。民间货钱本归息止。捐输之人输本于公。阴责其偿于民。所获既倍其本。而禄俸所入。又岁享其息。是上与下俱受其病矣。窃闻近年清查。两淮运库旧欠四千三百余万。山东库亏一百四十余万。一省如此。他省可知。是凡盐商平日之捐输。见任官之捐陞捐级。为其子弟捐缺捐选。无一非正供之所侵入也。奸商贪吏。阳幸于捐输之美名。而使 国家每阴受每年积欠之实累。计无舛于此者。窃以今日事势别无生财之法。惟节之即以生之耳。&#61309。诚禁。民无废业。斯无逋赋。兵诚练。军无滥伍。斯无糜食。汰(间)[闲]散之&#62221。官。清公私之积欠。一反手而财可以足。兵可以振。吏治日新。风俗益厚。计之尤便者也。昔傅说之告高宗曰。惟治乱在庶官。又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节南山之诗刺尹氏曰。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盖任相者。天子之事。佐天子以进退百官。而不避天下之怨劳者。宰相之事也。今者时相逐矣。边事亟。捐例又开矣。足下居要枢。犹末阶。簿领官牍之是程。朝闻一事。临食不乐。暮闻一说。仰屋长叹。虽愿效忠。如卑官何。乃仆之愚。所愿于足下者。官无大小。并力则济。人无贤愚。推诚易通。盖枢要之地。近于宰相。委蛇以处之。遇事反覆而善道之。无避嫌。无近名。燕雀处堂。堂焚巢覆。人孰不爱其身家。四海者。天下之大家也。天下安。士大夫之家始安。则试告之曰。毋幸全而畏事。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居稷契之位。能忧天下之忧者。是亦稷契焉矣。则试告之曰。无自狭而牵制于浮言。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失时不为。后益难支。则试告之曰。无养祸以贻忧于后人。

仆尝读易至于同人。反覆其义。窃叹天下之故。非一人之所能持。否之所以有待于同人。而古之君子。所以获同于上下之交者。其用力诚难。同人之德曰中正。九三位尊而不中。绌于五。其类犹众。有伏戎之象焉。高陵于法为绝地。至三岁。其党乃枯。小人之难去也如此。四近于五。欲同未决。曰乘其墉者。有前却之象焉。二与五相应而分卑。由宗而野。同之始大。孔子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同于宗者。以其文明中正之德。致力于三与四之间。而上应于五。有艰贞之义焉。足下质厚而气沈。抱欲为之略。矢奋不顾身之义。虽卑官枢要之职。与宰相近。谨附陈区区之见。傥辱教以所未及。则又幸甚。

  致当事某公书   

刘蓉

某窃有草茅之忧。怀不能已。辄略为执事陈之。窃惟方今天下之事。有不足忧者。有大可忧者。不足忧者已形之患。外洋是也。大可忧者方在隐而未形之间。而有厝火积薪之势。失今不图。后将有溃裂四出而不可救药者。此有识所同知。而智士所窃叹也。夫外洋之为中国患数年矣。上劳  圣主宵旰之勤。下贻生民涂炭之苦。厥势亦云亟矣。而愚以为不足忧者。非外洋之能病中国。而中国之自为病耳。自古戎患。多起西北。而东南未之闻者。海涛天险。实界中外。虽有强悍之资。不逞之志。不敢越而犯也。溯自有明。始通商贾。及其中叶。倭寇遂兴。蔓延至今。致此猖獗。顾尝访彼国俗。惟技是尚。贪而无礼。轻且寡谋。今所藉以制胜者。恃海道之险。与&#61367。力之强耳。非有攻城略地之才也。非有摧锋陷阵之勇也。非有整肃军旅之略。窃据土疆之志也。而且齎万里之粮。以犯风涛之险。驱数千之众。以当华夏之强。彼独何所恃而不恐哉。是直欺我之弱。乘我之敝。以为不足与抗耳。夫海道之险。彼可据我亦可据也。&#61367。力之强。彼能造我亦能造也。运筹得宜。厥技正等。以逸待劳。何忧不克。而顾以天下兵力之强。坐困于千百犬羊之众。耗财糜饷。失地丧师。于今几年。嚣然不靖。得毋阃外之寄。不得其人。而士卒之众。不足为用乎。自顷岁异族凭陵。东南骚动。征兵挽饷。殆无虚日。而方伯连帅之中。未尝画一策。出一兵。以与此獠从事。徒闻潜身畏避。借口羁縻。日括商贾之金。输诸旃毳之幕。倾囊乞命。屈首请和。是乃借粮助敌。使为久困之资。设赏诱戎。以速来攻之祸。徒增轻侮。益肆贪饕。自古玩寇之师。未有若斯之谬者也。至于金帛朝纳。&#61367。声夕至。焚毁城郭。掳掠妇女。以致彼方黎庶。愤惋不平。乃纠乡人。仅得千数。遂乃困其巨帅。枭彼头目。则夫将士之不足用。而异族之不足畏。亦可见矣。所以然者。 国家承平日久。武备废弛。集游手以充兵。擢纨&#61482。以为将。既未尝经历行阵。通习兵机。一夫夜呼。三军股栗。怯弱如斯。其何能用。是以自相恐喝。震彼虚声。坐损 国威。实由于此。所谓我自为病。非彼之能为也。今试慎简将帅之材。委以干城之寄。裁汰罢卒。招募民兵。用李牧坚壁清野之谋。行汪立信沿河置守之策。使彼进无所据。退无所掠。厥技既穷。势将自困。彼族即强。安能裹粮万里之外。而坐待一时之獘哉。夫外攘之策。守御为先。久罢之兵。精练为上。今诚以养兵之费。为召募之资。既省军粮。复收实用。又且熟知地道。谙悉敌情。因其爱护乡里之心。以作敌忾从王之气。将何敌之不克。而何功之不成。此所谓已形之患不足忧者也。至于未形之患。则有不可胜言者。姑即其显而易见者。为执事略陈之。

其一则吏治不廉而民生之日蹙也。夫天子所与共天下者民。所与共安天下之民者吏。未有吏不廉而民安者。未有民不安而天下能治者也。今天下之吏亦众矣。未闻有以安民为事者。而赋敛之横。刑罚之滥。朘民膏而殃民命者。天下皆是。此其患岂小故哉。今亦未暇剔举其獘。而第推其本而论之。国家牧民之吏。虽取之不一其途。而由科举者恒居其半。彼固尝诵诗书称仁义。未必皆蜂虿蛇蝎之性也。其所以丧其良心者。盖亦有故矣。其始取之也以记诵词章。而不必有德行道艺之实。其职之也以科条律令。而不必有慈祥仁爱之施。其课之也以钱谷刑名。而不必有抚字教化之效。是固已失出治安民之本矣。况夫科目之外又杂以捐纳之途。是驱之使责偿于民。而肆其贪婪之志也。法律之外又加以条例之烦。是借之使挟以为奸。而制其死生之命也。考成之外又责以苞苴之施。是教之使敛怨于下。而快其谿壑之欲也。是以才者既尽其所欲为。而不顾斯民之疾苦。不才者又茫然不省。一听猾吏之所为。而因以便其私计。至于时势之趋既定。即贤者亦转移其中而不复有所顾惜。况贪残之吏出乎其性者哉。 国家设官分职。本以为民。而任事者。匪惟不恤。又从而鱼肉之。使斯民之性命膏血。日呼号宛转于豺狼之吻而莫之救以死。斯亦极人世伤心之故矣。又有甚者。府史胥徒之属。不名一艺。而坐食于州县之间者以千计。而各家之中。不耕织而享鲜美者不下万焉。乡里小民。偶有睚&#61358。之故。相与把持愚弄。不破其家不止。则夫玩法舞文罗织无辜之苦。其尚可问也哉。夫以数十里弹丸之邑。主以豺狼之吏。而又纵百千鹰犬。螳捕而蚕食之。卒使毒归闾里。怨归 朝廷。彼独从容其间。尽饱其欲以去。而 朝廷曾莫之问。其所以为胥吏计则得矣。一旦民穷怨起。仇报相寻。不审其祸独胥吏当之乎。抑亦有国家者实承之也。借曰不然。则去岁荆&#62245。之举。其亦近事之可鉴者矣。

其一则贿赂公行而官箴之日败也。 国家立法。廉能者有超擢之典。贪污者有降罚之科。宜亦足以励清介之操。禁贪惏之暴矣。而侵蟊之风。展转滋甚者。贿赂之道行故也。夫监司之任。师长百僚。惟能杜绝交私。禁却献纳。是故赏行而知劝。罚行而知惧。今既受其馈遗之私。而复治以贪赃之法。既非恕道。岂服人心。况夫己与之私。即不得问以曲直。既受其贿。亦何能考彼忠邪。是故立法以兴廉。而廉者不必兴。设律以去贪。而贪者不必去。举错既乖。贤愚斯混。欲求济治。讵可得乎。且夫黜陟者。朝廷之大典也。刑赏者。国家之大权也。今之大吏。以苞苴之多寡。为课绩之重轻。而黜陟之典乱。今之小吏。以货贿之盈虚。决讼事之曲直。而刑赏之权乖。黜陟乱。则国何以治。刑赏乖。则民何所措。自古迄今。未有官由赂得。政以贿成。而国犹不乱者也。又况利之与名。惟乐道者不以累其心。其余则固天下所奔走也。是故有国家者。揆诸恒情。立为中制。养以利禄。树厥廉耻之防。宠以荣名。励乃清白之志。所以驭中材而偕之大道。权公义以尽彼私情。此制或乖。人将何劝。今州县之中。稍有洁己自好者。不惟白首下僚。无望夫官阶之转。而参劾且随之。而贪污者流。既以肥身家。乐妻子。而升擢之荣。岁且数至。彼此相形。利害悬绝。彼廉吏者。名既无成。利亦弗就。而独舍天下之所甚利。犯当世之所甚忌。此岂其情也哉。宜乎竞通私贿。煽起贪风。虽或负初心。亏素守。然犹每顾而不悔者也。夫贿道之开。必有其渐。官箴之败。必有其原。未有却金焚璧之风肃于内。而廉隅之节不励者。未有受赇纳赂之风煽于上。而侵渔之害不萌者。今之监司。是居庶官寮寀之长。而膺封疆屏藩之任者也。而乃招权纳贿如此。得毋台阁之间。有诛求之及。风宪之首。有宠赂之私乎。今之台阁长官。是皆极天下贤智之选。而任股肱耳目之寄者也。而或罔上行私如此。得毋禄俸之薄。不足以养廉。用度之侈。不足以济欲乎。不然。则是欺天罔人。亏良丧耻。蠹国家而戕本根者也。剔獘不穷其源。而惟末流之是亟。斯亦谬矣。杜患不于其渐。及其既甚而后图之。又岂有济也哉。决天下廉耻之防。而竭天下脂膏之奉。害将何极。怨岂在明。此而不图。后必有受其祸者矣。

其一则风俗益坏而人心之日偷也。夫世运之盛衰在风俗。而风俗之&#62741。浇由政教。政教不行。而欲期风俗之美。此必不可得之事也。行政教而厚风俗。非有司者责乎。今民之俗。耻俭朴而竞奢靡。轻礼义而嗜货财。薄忠信而尚谲诈。而有司莫之问者。以考成所重。不系此也。是以风俗之漓。日趋日下。竞奢靡者。至于犯名分。蔑礼法。而尊卑上下之等乱。嗜货财者。至于乖伦理。疏恩义。而父子兄弟之情薄。尚谲诈者。至于奸法纪。乱刑章。而寇贼奸宄之事作。一切败礼乱常之事。听民之自为之。而有司皆莫之问。及陷夫罪。然后从而刑之。彼蚩蚩者。方不自知其何以至此。是岂足以服其心哉。故夫浇俗之成。是亦有司者之过。而非彼民之罪也。未尝导之。安知俭朴之可贵。未尝教之。安知礼义之可乐。未尝劝之。安知忠信之可尚。彼方蚩蚩然竞奢靡。嗜货财。尚谲诈。日自陷于刑戮。而不知其非。彼有司者。乃不自咎其教化之不至。而一切绳之以法。法也者。是奸吏猾胥之所资以出入者也。民之黠者。既巧为规避。而非法律所得制。富者又得以献纳鬻免。虽罹禁网而不刑。是以法之所及。止于愚鲁贫民。而豪猾者流。日寝馈于法禁之中。而常逍遥于文网之外。于是法律之施。不惟不足以整齐夫风俗。又且驱天下之风俗而益败坏之。此世道人心所以日漓日偷而至不可问也。且夫教化之弛。既无以立其本。刑罚之敝。又不足以齐其末。而士习之邪正。则亦风俗所由系也。今天下之士。靡然不知名节行检之可贵。而惟浮薄&#61521。熟奔竞之为务。甚或乡人所不&#62714。为者。彼顾腼然为之。不以自愧。盖自其修于家者。久已无复礼义廉耻之防。况望其施诸政事。以成天下之风俗哉。彼民之见之。以为是 国家所取以为矜式者。而犹如此。是倡之也。天下斯化之矣。夫以天下之大。兆民之众。智愚贤否之不齐。风土人情之各异。无教以先之。法以董之。士行以率之。而欲望人心之正。风俗之醇。虽尧舜不能也。风俗之既浇。人心之既坏。而欲幸天下之久安而长治。岂可得哉。然则正风俗以厚人心。实为救时之亟务。而兴教化以端士习。则又救獘之要图也。置此不讲。而欲恃区区之法以齐之。吾恐分崩离析之祸。不可胜救。而凋敝之极。且有为世运之忧者矣。

其一则财用日匮而民业之日荒也。 国家休养生息之日久矣。未尝有甚凶极歉之年。而民食常苦于不足。民用恒忧其不给者。贪残之吏。以朘削困之。而奢侈之民。以妄用耗之也。夫吏治之贪。由于廉隅之不饬。而黜陟赏罚。无纲纪以肃其源。民俗之侈。由于礼让之不兴。而冠昏丧祭。无经制以齐其等。斯二者固皆民穷财匮之所由。而其獘有不止此者。则生财之源未裕也。盖天下大利。必归稼穑。四民之中。必使农居其三。而士工商居其一。然后民生厚而财用足。是以圣王之制。贵粟而重农。贱商贾而抑末作。所以教民崇本务而尚勤俭也。今民之俗。以商贾为荣。以服田为耻。惟其至愚无知者。乃安耕凿而不变。其稍黠者。即相与舍耒耜而操铢算。龙断盘剥。以坐困于天下。盖自城邑都会而外。杂出于乡闾里巷之间。与民舍等。夫岂非伤农之蠹哉。夫农家者流。终岁勤苦。犯霜露。胼手足。未尝有一日之逸。而恒不得一饱。而商贾之家。安坐饱食。制其物产盈虚之权。而坐收数倍之利。此啬夫田父之所辍耰而叹也。人情谁&#62714。以其所苦。易其所乐者。惟于利之所在。则相与安之。日习勤苦而不辞。今去稼穑之苦。就商贾之乐。而利之所入。又且倍之。其何惮而不为此。是故民皆舍本而逐末。逐末之獘。嗜利而无耻。舍本之獘。废其业而不治。旷厥土而不耕。如是而欲期财用之足。是犹塞其源。而冀末流之盛也。斯亦必穷之道矣。夫天地之生财有限。而生民之费用无穷。以有限之财。供无穷之用。而又有贪吏以困之。奢俗以耗之。集天下游惰之徒。众聚而食焉。斯亦病矣。而民业之不勤。地利之不尽。又复如此其穷也。岂不甚哉。且夫天下之民。既以困穷而失业矣。乃窃闻国用。亦有未必足者。 国家承平数百年矣。赖  天子仁俭。无土木神仙之好。天下治平。无饥馑兵革之患。岁计所出。自禄赐军食河工而外。无他费也。而未尝有三年之蓄。是可不求其故乎。夫必有&#62532。食不赀之獘。而后仓&#61780。之积虚。夫必有奢用无节之獘。而后府库之贮竭。不然。是将致粟红贯朽之庥。而何阙乏之足虞也。今海氛之起。特小故耳。而已皇皇焉怀不足之忧。不幸而天下之变。又有大于此者。不审 国家亦有以待之乎。果有以待之。则虑者之过。其不然。安可不早为之所也。若必安坐以受其獘。吾恐天幸有不可长恃者矣。

其一则盗贼横行而奸民之日众也。自古盗贼之患。多蓄于宴安无事之日。而发于天下多故之时。惟其蓄而未发。以为无事而不足畏。是以其发也。恒至于溃乱而不可救。然则弭盗之术无他。亦惟治于未形之时而已。今天下僻远之邑。绿林深密之地。盗贼众聚而据焉。大者以千计。小者亦以百计。造栅置寨。屠狗椎牛。昼则众饮于市肆。赌博叫嚣。夜则劫掠于乡村。纵横骚扰。而乡里莫之敢发。州县莫之敢问。隶卒莫之敢撄者。诚畏其势而无可如何也。夫 国家治盗之法亦严矣。然令行而禁不止者。其獘有二。一则纵贼以为利。一则讳盗以为功。今穿窬小贼。毒流乡里。惟强有力者。乃能自捕而解之县。县得民之资而后系之。旋纳盗之贿而又出之。是故盗以囹圄为逆旅。而吏视盗贼犹客商。此所谓纵贼以为利之獘也。至其大者。则又修好于乡里之民。以固其巢穴。缔交于豪强之吏。以广其羽翼。而势焰既张。有司者熟视而莫敢发。苟发而不能捕。捕而不能获。则参罚且随其后。今一讳之。苟不至于劫财害命。则固可以幸旦夕之安。而不病于考成之法。此所谓讳盗以为功之獘也。夫盗之初。固吾民耳。其所以捐父母。冒廉耻。干法禁者。非其性然也。教化之不至。饥寒之不恤。游惰之不禁。是以陷于盗而不免。今舍其教而治以法。而法之獘又复如此。亦何怪其然也哉。抑又闻之。天下奸宄之徒。倡左道以惑众。谓数年之后。大劫且至。惟斋佛可免。自其说行。而从其教者&#61226。天下。其徒独行千里。不齎斗粮。随所至倾资产赠行。或并携其眷属以去。踪迹诡秘。莫可究诘。有死者。相与懽然庆幸。以谓免劫而升天。盖其怪诞类如此。非所谓大惑者哉。世教之不明。天下不知礼义之可乐。乃使奸宄之徒。乘其间隙。挟邪说以诳愚俗。是可叹已。人情谁弗好货财。私妻子。重死生。乐乡里者。惟其如此。是以服吾教而奉吾法。今皆不然。是固爵赏之所不能劝。而鈇钺之所不能惧也。夫有作奸之势。而无畏祸之心。使其为患。岂不较盗贼而益烈哉。且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祸乱之实而莫着其形。有溃裂之忧而莫测其所从起。彼异族寇边之患。是一方而止耳。强藩割据之患。是一国而止耳。其为患有形。故得以预为之备。其发难有方。故得以专致其力。若夫一患未形。已成蔓延之势。一方未靖。遽增瓦解之忧。则是欲为备而苦于难周。欲致力而迷于所向也。是亦拱手以听其乱而已矣。今天下盗贼之势。如此其横也。奸宄之徒。如此其无忌也。其罗布环伺以待天下之衅。非一日矣。幸而未至于乱者。特无可借之资耳。不幸一有水旱螟蝗之灾。彼乃因饥寒无知之民。投袂而起。虽有智者。岂能善其后哉。黄巾赤眉之属。攘臂一呼。而应之者数十万。汉隋元明之世。遂以是亡其国。呜呼。是可为寒心者矣。

凡兹数者。皆方今隐微深痼之病。盖法之与时二者皆獘。而时又甚焉者也。然欲谋所以更新之。则非可以责旦夕之效。而治之不得其绪。行之不得其人。则亦未可骤而议也。往者尝怪天下獘窦百出。何无以上达  天听者。间窃听于下风。则言事者。亦或略及其一二。而  圣主固已降严切之旨。下戒饬之诏矣。然天下之獘如故。  诏旨之所颁。郡邑玩之。功令之所布。胥吏挠之。上所以求之者尽其实。而下所以应之者具其文。然后知天下之獘。所以日积日重而不返。盖未有不由于此者也。今夫人之一身。必使其气血脉络。日周流贯注于四支百骸之中。然后举止动作惟其志。苟或有所抑塞郁滞。则其病必至于痿痹而不振。良医者投以疏通之方。决其壅滞之患。而后血脉行焉。夫圣王之治天下。亦犹是而已矣。是故天子者。元首之尊也。宰辅者。股肱之任也。众有司百执事者。手足指臂之寄也。今以郡邑之地。而  天子之威令不行焉。是不亦痿痹而不振者乎。然则今日之病。苟非大有以决其壅蔽之患。而投以疏通之方。则天下之事。吾未见其可为也。如或以为不然。则请以一事明之。往岁洋烟之禁初下。  诏旨严切。有犯此者。大则诛辟。小则流配。不三数日而决遣已定。盖 国家立法之严。大吏奉法之亟。未有捷于此者。然当时吏目胥役之徒。边远偏僻之邑。肆然犯禁。莫敢过而问焉。不数日而法禁渐弛。纠察渐惰。则城市都会之间。盖已有之。半年之后。上下相忘。而价值且廉于旧。若不知此之为禁者。则夫 国家政令之不行。与其他良法美意之不究施于下。亦可见矣。夫奉法不得其人。则虽有尧舜汤武之君。皋夔伊傅之相。相与经制于上。三令五申而吏莫之省。亦何由行于州县。及于百姓。而致风动之休。时雍之盛哉。况今时獘之积于下者。不必尽闻于上。其闻于上者。必皆再四详慎。不甚关于忌讳。然后敢入告焉。公卿大臣。又必再三审处。不甚戾于成法。然后勉而行焉。则夫獘所及除之端。盖无几耳。而禁令之不行。抑又如此。则是天下之獘终无厘革之日。而  天子之惠终无流布之时也。夫事经营于君相之庭。而破坏于郡邑之吏。至以天子之威。欲革一区之獘而不可得。岂非积玩之极焉者哉。然则今日所陈数端者。纵执事不以为过。而告之言路。言路不以为妄。而闻诸  天子。天子不以为不然。而定其规制。下之监司。亦不能冀其有纤毫之益也。有治人。无治法。斯固古今之通患。然未有若今日之甚者。时獘之极乃至于此。是可为长太息矣。

抑愚之私忧过计。又有亟于此者。方军需孔亟之际。正国用不足之时。窃意经费浩繁。度支窘迫。而任事者。闇于远虑。或有以加赋之策进者。虽以  圣主爱养元元之意。至殷且挚。决必不忍出此。独虑亟功近利之臣。偶际时艰。藉邀  主眷。倡为权宜之计。行此苟且之谋。或谓民富且饶。不妨增益。或谓军还即罢。不久施行。苟  圣主一听其言。将天下立受其祸。事之可忧。莫此为尤。而任事者不知虑此。则未知斯民困苦之状故也。今亦未论其他。而第就赋税之一端言之。 国家之取于民者。初不必其甚重。而斯民困于催科之苦。恒不得一日以安其生。其故何哉。盖天下暴吏之横亦甚矣。额外之诛求。倍于正赋。限前之敲扑。等于后期。而其他陋规杂派之獘。又有不可胜穷者。 国家定赋。以三等为差。其意以足民也。今则公赋未增。而私输已倍矣。每岁开征。以两季为限。其意以便民也。今则农功未艾。而吏呼已亟矣。本足民也。而乃为厉民之政。本便民也。而反成虐民之具。如是而民安有不困者乎。然此犹其有业之可征者也。其甚者。产已去而税犹存。丁已亡而役未免。或以累年积欠。取之一朝。或以绝户逃丁。摊之乡里。老弱既转沟壑。壮者日见流亡。民怨已极。而长吏不闻。役扰益横。而有司不省。若斯之苦。岂有穷哉。然此犹其有欠之可追者也。其又甚者。本无丝毫之欠。横罹垫赔之辜。赋既出于无名。罪乃加于非分。已困者幸免桎梏。无辜者代系桁杨。一室负租。四邻获祸。甚者又不必其里居之近。宗族之同。但与欠税之家。偶同姓氏。而胥役者。即已系诸缧絏。加以鞭扑。号以冤而吏不恤。诉诸郡而官不问。盖一岁之中。斯民罹无妄之灾。遭破家之惨者。不可胜计。乡里士民。稍有衣食之业者。至于动免相戒。不敢过城邑。游都市。则其穷困颠连憔悴无聊之苦。亦岂仁人君子之所忍闻者哉。 国家幸无聚敛之烦。闾阎幸免凶荒之患。而斯民之困于暴吏者。已至于此。今或不此之恤。而又加以增赋之扰。彼民之生。奈之何其不穷且死也。然彼计臣之以此策进者则有说矣。曰。厉其法禁。以绝侵欺之端。缓其限期。以免追呼之苦。斯二说者。听其言则诚美矣。然以施诸用则未见其益也。盖今之所以病乎此者。非法禁之不严。虽严而吏不之避也。非期限之不宽。虽宽而吏莫之从也。夫所谓禁虽严而吏不之避。限虽宽而吏莫之从者。何哉。大抵奸吏之舞法也。不避其实而避其文。有司之奉公也。不从其令而从其意。避其文。是以虽犯重科而无可指之罪。从其意。是以虽违规制而有可纪之功。今 国家立法。吏有重征至一两以上者。其罪斩。可谓严矣。然额外之诛求。至倍正赋。未闻有以暴敛抵刑者。而巧取者竞称能吏。是亦避其文而已耳。 国家定限。夏税止六月。秋税止十二月。可谓宽矣。然限前之敲扑。至等后期。未闻有以严亟获罪者。而先输者举获上考。是亦从其意而已耳。举天下相遁于法律之外而袭其文。尽捐其科条之余而行其意。既无罪之可名。又有功之可录。则夫禁防文告之设。又岂有益也哉。

况夫 国家既有增赋之举。是不得不以聚敛为重矣。大吏既承催科之旨。是不得不以亟疾为心矣。如是。则必以税额之盈虚课功罪。以征输之先后较拙优。而黜陟赏罚之施。固已在此而不在彼矣。顾犹沾沾然日令于众曰。苟有以聚敛睃民者罚无赦。苟有以亟疾殃民者罚无赦。其谁信之。而言事者。犹欲恃此以防其獘。其亦蔽于理矣。然则法禁虽严。而侵欺之端。决不能绝也。期限虽宽。而追呼之苦。决不能免也。 国家之风旨既严。郡县之趋承恐后。上司之绳责既峻。下吏之威暴愈促。彼贪残之吏。但计考成。以速升迁之望。岂复念彼民哉。正恐 国家之所增无几。而闾阎之被祸已烈。边塞之军资未足。而官司之贪橐已盈。外夷之烽燧未销。而海内之干戈已起。天下之势。方岌岌焉有厝火积薪之忧。今又张之风而助之焰。则前所陈数者之獘。有不一旦并发而速燎原之祸者哉。正使未遽至此。而天下之凋残困敝。亦已极矣。谋国是者。不为固本安民之计。乃益取四方之赤子而摧伤之。譬诸割肉以充饥。非不蹔饱。然肌体既残。则其毙也可立而待。岂不哀哉。且今日诚欲为财用计。则亦未必无策也。彼度支之蓄藏固虚矣。不有&#62532。食之可省者乎。东南之飞挽固亟矣。不有浮费之可节者乎。夫诚减无益之食以供军。汰不节之用以恤民。民力既舒。邦本自固。苟深维   宗社之大计者。其必出于此矣。此之不务。而或彼之是图。此草茅末识之士。所扼腕而窃叹者也。伏维执事深维 国计。达诸言路。值计臣之言未入。而先以此坚  圣主之心。使谬说者不得行焉。且推察夫时獘之大者。而究其本源。图所以补救之道。以利天下。则天下之民。实被执事之赐。而 国家所以久安长治之道。亦将惟执事是赖。其功顾不伟欤。某草茅愚贱。学识阔疏。自顾譾劣。无用于世。以是安其愚分。不敢辄有意于天下之事。闲者窃听于道路之言。而深察夫时世之獘。有怵于中。不能自已。辄进其狂瞽之言于下执事。其详盖非笔札所能尽。至其大者。则又非草茅之所敢言也。临楮悚息。伏候裁察不宣。

  上江苏巡抚李书同治二年   

周腾虎

沪津接侍。饫奉训言。光明洞达之忱。悱恻缠绵之雅。圣贤豪杰。同此襟期。虎不自慎。致腾口说。乃荷阁下爱护保全。无微不至。闻者犹为感激。况身受者耶。区区之心。曷其有极。兹闻宠膺申命。巡抚三吴。禔履多绥。壮猷奏绩。挽狂澜于既倒。大振横流。靖浩劫于扶舆。长驱薄伐。位业履星云而上。功名与日月常新。引睇旌麾。莫名轩鼓。虎十二日黎明从吴淞口起舵。十六日辰初始抵皖省。上水重载。致此濡迟。谒见揆帅。始知尊营军火。先已附舟东下。稽缓之愆。曷胜歉仄。虎蒙知爱之雅。辗转思维。莫能报称。窃见君子之道。以尽言为忠。圣人之辞。以失人为耻。苟有一得。何敢默尔而息乎。用敢罄竭所知。陈于左右。庶几尘露之微。或增溟岱。惟执事裁择焉。用兵之道。权奇变化。智计为先。阁下于此时似宜蹈虚击瑕。或浦东各厅县。或嘉兴各郡县。择利而进。宜有大获。鄙意西兵击贼于东南。其西北必难兼顾。江苏局势。又以沿江众县为形胜。即日上游水师东迈。似宜可从常州江阴常熟等县。深&#63111。&#59985。港。横击而入。苟将常州克复。与西兵夹击苏州。三吴可指日而定也。此时我师声威大壮。又得大援。胁从之民。无不延颈以望王师之至。其中魁杰。愿就招抚者必多。似宜开一面之网。许其自拔来归。革面革心。与之更始。出水火之民而&#61483。席之。大德也。散党与以孤逆贼。大功也。名都大邑。唾手可得。不遭焚掠之惨。大利也。兵家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盖招抚解散。用之国威蹙损之时。则所患实多。用之我武维扬之日。则所收自远。因时制宜。想阁下自有权衡也。

上海兵勇日增。而犒赏西兵之资。尤为烦费。沪关区区一隅。天下目为利薮。而近日费用之繁。转输之广。商市日减。货物日分。苟不先事豫筹。殆必岌岌不可终日矣。富与强相倚。贫与弱相因。所求不给。捉襟见肘。上下不能号令。中外不能相信。瞻前顾后。左支右绌。则贫之患也。患贫之甚。必致事事废弛。乱源四起。故古之英君良。尤以足国为本计也。今欲拨乱灭贼。而不早求裕饷足用之方。恐终因饷乏而兵威且以之日绌也。近年上海无利不收。无奇不设。亦既详且尽矣。尚有何利孔。以待公之擘画乎。殆亦未易言也。虎在沪渎数月。尝与识务者熟筹。惟户捐之法。宜尚可行。大户责以数百金。中户数十金。小户十金。至数金。上海主客之户。何翅百万。家税户赋。百万宜可立致。古人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至丁银口率。亘古通行。本 朝地丁归亩。名一条鞭。究之农有倍征之累。士无优免之恩。而工商末业之民。反得优游事外。古人以户口繁甚为富。今以人民众多为忧。职是故也。今户捐之法。暗复丁银之旧。而远绍庸调之遗。众擎易举。量力输将。不至如指捐之责之一人一户。合于圣人均无贫之义。今日理财之道。似未有善于此者。晓帆方伯。久欲行之。虑吴绅之流寓者不悦而止。公诚毅然独断。排浮议而行之。不伤财。不害民。而可得钜款以应缓急。诚善政也。今日用银之广极矣。用之既广。收之有额。何能取给。故凡货币之道。实实虚虚。补不足。损有余。子母相权。大小相扶。而国用常足。汉唐事简用约。故取之钱帛而已足。至宋而事益繁。用益费。故不能不变而用钞。夫钞与银一也。上信用之。民甚便也。南宋之费最广。而其岁入亦最饶。则用钞之故也。用钞之道要言不烦量所入。之数以为之制。多收少放。旋放旋收。常使民间钞有所渫。而不致于滞。信行既久。散布益多。则不竭之源矣。以上海关税厘金所入。终岁毋虑五百万金。准之为制。岁可造钞五百万。自后关税厘金。非钞不收。则钞必行而且广矣。钞行之后。再益五百万。一往一来。民间不乏。而所出亦裕。自此即须停止。祗准倒旧换新。盖所收五百万。即钞本也。一往一来。千万不为多也。再益之则滞矣。则无所用矣。通此意以权之。一实一虚。则骤益五百万金也。何求而不得乎。何事不可为乎。二者既行。帑藏必裕。再酌拨轮船。运送淮盐。以收江广之利。即以之分饷上游诸军。是亦足饷之一道也。

夫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类非俗士小夫所能与闻者也。平世求士。尚庸谨。取捷给。足供颐气奔走而已。其獘遂至乡愿鄙夫接踵而至。色庄貌恭以炫其行。揣摩逢合以要其终。人材大坏大抵由此。圣人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盖狂狷之流。任真而动。率性而行。直道常存。无所矫饰。即有不足。一望可知。非若刺之无刺。非之无非。同流合污。若乡愿之难测也。夫小人之行。必依阿淟涊。君子之性。多磊落光明。阴阳邪正之分。若泾渭之不相混淆也。在上之人惟慷慨敢言。刚直任事之人。是求邪曲屏。而人材自振矣。善用人者常爱人。而觉无弃材。一官一曲。各有所宜。故尤贵于器使也。江浙之人。大抵巧伪文谨者多。实心任事者少。识见远大。达于事理者。则旷世罕觏矣。今公当此重任。矫矫然思大奋乎流俗。当急求辅佐之人。内之参谋帷幄。密勿枢机。外之晓畅人情。甄综烦剧。资言语以应对。用果敢以折冲。立贤无方。其途实广。取其大而略其小。舍其短而用其长。士气大伸。人材必奋。昔者揆帅曾问虎曰。何以楚南北上游渐次肃清。而江浙祸败至此。虎对曰。此易识也。楚南士气伸。而江浙士气困塞也。楚南有一才士。交相推举。亘相引荐。上有好贤之大臣。下无娼嫉之丑行。人才毕达。野无遗贤。相劝以学业。相勉以功名。士习民风。方且蒸蒸日上。岂但无兵祸也。士气既伸。人材竞进。拨乱而返之治。固宜也。江浙近年以来。寡廉鲜耻。惟利是趋。众以儒为诟病。幸人之灾。乐人之败。或有一二豪杰。必为造作蜚语。毁其成名。抉摘其小疵。吹求其微慝。排摈倾轧。好闻人非。好胜好争。积为戾气。阴惨乖悖。实与寇祸相寻。受劫最深。良由于此。可为深痛也。伏惟明公识度宏远。灼知致治之本。首在人才。尤望吐哺握发。招徕骏雄。易事难说。澄清流品。意旨所在。闻者振兴。再以好善尚贤之道。风示士夫。俾知人才之可贵。一变其尚势利贱实用之陋习。三吴人材渊薮。何患不民风丕变耶。吴中兵燹之后。科举久废不行。鄙意似当变通办理。现通泰两州。尚安堵无恙。学使者驻节于彼。似可令江南士子就之校试。仿拔贡之例。一县多取数人。由督抚覆试。贡之礼部。与举人一体会试。似亦激劝拔擢之方也。今登进之涂。或以武功。或以保举。或以捐输。而陋巷寒畯。皓首穷经。永无问津之事。是亦足伤天地之和。孤志士之心矣。可不亟亟求其得所哉。

江南吏治之坏。皆由忽视地方。不求良吏所致。夫县令乃政事民风之本。苟得其人。可以保民。可以足赋。可以却敌。可以移风易俗。可以兴起人材。不得其人。无不堕坏。乃自军兴以来。督抚大吏。绝无为地方择吏者。所亟亟者。惟催科报解之末。祗以腴瘠为赏罚之用。所以吏治日坏。坚城连溃。其中亦无一矫矫者。上不之求。斯下莫之应。理必然也。今当为地方求循吏。即于吏治求人才。盖百里虽小。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果有人才。必善其事以觇学养。至切也。以资阅历。至近也。以责事功。至实也。不此之求。而徒索之奔走捷给之中。差遣烦&#62532。之地。适以开夤缘钻刺之门。谬矣。历观前代以迄于我 朝。名臣人物。多由县令。若能慎选其人。假以便宜。责其职守。吏治必可一新。人才当亦顿起矣。夫今日之封疆。烦难极矣。而江苏为尤甚。然其大者。不过交涉理财用人察吏数大端。得其道而理之。即千端万绪。未尝不可纲举而目张也。昨日火轮船来。知青浦甯波均为西兵克复。彼以好来。自当力酬其德。平心处之。自有至当不易之则。甯郡去浙抚甚远。急须委人去守。此时似祗可暂隶江苏。以便就近料理。阁下不分畛域。轸念大局。想巳妥为布置矣。然安辑一方。此才良非易易。傥得而复失。岂不取笑启侮乎。是亦所当慎也。又闻西兵每破一城。恒俘掠其子女。离散人民之家室。此事最当与之婉商。国以民为本。我 朝天覆地载。爱民至深。此时亟亟用兵。亦惟以救民为事。逆贼既殛。便当吊死问生。保如赤子。阁下存心恺悌。定必有安措之方。再不可复令彼族恣其吞噬也。二次轮船回沪。虎拟偕返与洋商一订章程。届时谨当趋聆钧诲。蠡管所及。拉杂妄陈。不胜悚惶待罪之至。

  五品卿衔刑部主事象州郑君传   

陈澧

象州郑君。字献甫。其名避 文宗旧讳。以字行。别字小谷。祖父皆力田读书为诸生。君年十五入州学。后十年拔贡。中举人。又十年中进士。以主事用。分刑部。请假归。丁父母忧。遂不出。掌教诸书院。道光三十年。广西贼起。掠象州。欲杀君。旋舍之。其后复遇贼于途。劫其衣装。并失所着书。咸丰七年。君在桂林省城。贼攻城急。君走平乐。走封川。皆有贼。遂走广州省城。是年夷寇入城。君走仁化。转徙东莞。十年夷事定。复至省城。总督劳公崇光故与君交好。延君掌教书院。未几辞归。广东官吏以君为总督上客。馈赆丰厚。君皆不受。至桂林。复掌教书院。广东巡抚郭公嵩焘奏君学深养邃。通达治体。请饬赴广东差遣委用。君上书广西巡抚张公凯嵩。以年老求奏免。张公复奏君品高守正。足励风俗。请 赐五品卿衔。君为书力辞。而疏已上。得  旨如所请。君具五品冠服。望 阙谢 恩毕。箧而藏之。象州乱后。民失田契。官失粮册。讼狱繁兴。君请于官。命民呈田数粮数总算。符旧额而止。乡人服君忠信。无欺伪者。于是官给印照。讼狱遂息。君天资高朗。耿介豪逸。发言行事。纯任自然。谈笑讥贬无所避。生平无嗜好。惟好书。终日不释卷。博览强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皆有评点。尤熟诸史。为文章。贯串古今。直抒所见。绝去修饰。所着法论曰。开创之世。所以治于承平之世者。其法简而易行也。承平之世。议法者好以一己之私心。度万事之私獘。法未行而豫设一法以待之。法既行而又增一法以制之。法或穷而又创数法以救之。问之民不能悉也。付之官不能记也。惟积为尘牍。以供狡猾老吏。上愚官而下剥民。同一事也。一人贿吏。吏曰法可。一人不贿吏。吏曰法不可。如是则吏之权且在宰相上。其储材议曰。以科举取士。以资格用人。以簿书考吏。谓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例。但得其似人者。即足以办矣。士无论有学无学。皆可干名。人无论有才无才。皆可当官。天下众知其然也。侥幸于名。奔竞于利。游士满世。滥官满朝。夫豪杰之才不可骤而得。气节之士则可预而养也。救时之术不可强而为。经世之学则可勉而通也。天下之人才。不在于上。则必伏于下。不出于正。则且入于邪。如今之法不足以得天下之大才。且足以坏天下之小才也。其士策曰。农商百工之事。士不暇为。公卿大夫之事。士又未得为。然其所以仰事俯畜者。犹夫人也。籍之以空名。收之以定额。而听其纷纷自谋营求多。则廉耻丧矣。故天下愈多士。天下愈少士。愚谓今之三场。当分为一初场二覆试。皆以尽一日为限。初场试以制艺二篇。其无文理无文法者去之。则千人可去三四百人。次场试策二道。一问经。一问史。其不知注疏不知事实者去之。则千人可去六七百人。后场试以诗赋各一首。其格不谐词不当者去之。则不过留数十人而止。州县以此试。而上其籍于都会。都会以此试。而定其数归于学。余仍为民。如是者三年。都会以此试。而上其名于礼部。礼部以此试。而第其等授之以官。余仍归学。罢去举人之目。其在学者咸有饩。而不材者黜为民。则养之不苦其多。中第者皆有官。而不能者归之学。则禄之不患其滥。较之听其纷纷自谋者何如哉。

其学宫议曰。今之学宫。乃古之所谓孔子庙。今之书院。乃古之所谓学宫也。今之国子监生&#61226。天下。皆由纳粟而入。发名成业。固有终身未至者。其余乡学。但有孔子庙耳。非学宫也。其教职但作奉祠官耳。非学师也。学师之名。其殆主书院者尸之乎。昔潮州学。为之师者赵德也。慈谿学。为之师者杜醇也。岂尝命于吏部哉。今以古之祠官为学师。而以古之学师为山长。名不正则实愈乖。但掌名籍。营糗脯。而不知教学为何事。其山长虽有师有弟子。有堂有斋。亦各缘膏火而来。天下事之觚不觚者。可胜叹哉。其权论曰。大吏所以侵州县之权者。恐官病民也。而不知大吏侵州县之权。则民又轻官。官病民。有上司之刺察。有下民之控告。知则去之而已。民而轻官。则风俗大坏。虽有贤守令。亦困于积习。其獘必至决裂而不可救。故欲伸大吏之权。莫如莫侵州县之权。其治盗说曰。重州县之权而授以兵。留州县之赋而饶以财。宽州县之课而责以效。盗之初起。令能急治。何至有聚千万人而横行者。惟州县不能治盗。而不使有余财。而又处分太重。彼苦于缉捕之难。则纵舍讳饰以避考成。至县以盗报而县破矣。郡以盗报而郡破矣。其积而至于不能平。无足怪也。其练民练勇议曰。招勇为兵。则散勇为盗。其变速而祸小。练民为兵。则教民为盗其变迟而祸大。汉光武治盗。谓执弓矢者始为盗。执鉏&#61319。者皆良民。龚遂之治民。亦教以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今执鉏&#61319。者反令执弓矢。买牛犊者反令买刀剑。驯至团练强而官无权。彼习于攻战之艺。狃于杀伐之事。官兵至。则以团之旗往而索官赏。客舟至。则以盗之旗往而劫客资。故曰教民为盗也。盗之数有尽。而民之数无穷。民变为盗。此所谓变迟而祸大也。君学识博通。而遇乱祸。故其言痛切如此。尤不喜近之为文者。其言曰。道无所谓统也。道有统。其始于明人所辑宋五子书乎。文无所谓派也。文有派。其始于明人所选唐宋八家文乎。自道之统立。文之派别。遂若先秦以来之贤人君子。东汉以来之鸿篇钜制。皆可置之不论。夫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合而成一代之文体。文体不同。而精采皆同。若具一孔之见。勒一途之归。则陈陈相因而已。然则宋五子不足宗。八家文不足法乎。曰否。知贤人不止五子。则何病乎宗五子。知古文不止八家。则何病乎法八家。余恶夫徒知有五子八家者耳。而况问以五子书八家文而亦未全寓目也。凡所着文集六卷。诗集八卷。家记四卷。家藏书目解题四卷。愚一录若干卷。愚一录者。说经之书。先被贼劫去。晚年追忆而为之者也。同治十一年十月。卒于桂林省城榕湖书院。年七十二。遗命子潠葬于先茔之次。不择地。不择日。广西官吏朋友门下士。相与绘像祀之。陈澧曰。 国朝二百余年。儒林文苑之彦。迭出海内。及风气既衰。而郑君特起于广西。学行皆高。可谓豪杰之士矣。君在广州。与澧交最笃。君殁。君之子乞为传。君好读后汉书。后汉书言王符耿介不同于俗。志意蕴愤。着潜夫论。足以观见风政。仲长统论说古今。发愤叹息。因着昌言。其书有益政者。故其传载之。余拟此二人之传以传君。其可也。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5-16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五

 治体八用人上 

武进盛康旭人辑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核才   

王柏心

古之核才也。俭于数而宽于涂。后世之核才也。狭于涂而丰于数。古之核才也。易于取而慎于用。后世之核才也。慎于取而轻于用。古之核才也。略于言而详于事。后世之核才也。密于言而疏于事。此真伪之所由各判。而功效之所由相远也欤。成周选造之法。尚已。汉制郡国口二十万人者。令岁举孝廉二人。百万者举五人。合天下计之。岁不过百余人。数至俭也。然此外又有贤良文学直言极谏茂材异等之举。已又设四科。最后岩穴幽隐者。天子至以元纁玉帛亲聘其庐。则涂又未尝不广也。贤良文学等应制策。皆访时务。不合者罢遣。优者补博士议郎。居官风议。必时政得失。不复以虚言相试。及出典牧守。入居九卿。必行能尤异。故其时人无浮竞之心。而咸自奋于事功。唐以后则举天下之才。悉约之于进士之途。优第者予馆职。试必以声律对偶之言。循资计俸。高者擢谏垣。跻卿列。次亦不失为牧守。故轻躁者怀进。闒&#62532。者取容。而才猷智略之士。无由自见。夫古之制爵非加贵也。古之授糈非加厚也。俊伟卓荦之流。古非尽降于苍昊。求诸域外也。然而人才毕萃于朝。智能毕展于下者。激励得其权而综核得其实故也。盖俭于数则浮滥绝矣。宽于涂则俊乂出矣。慎于用则巧伪革矣。详于事则功能见矣。后世不然。恒使英奇者裹足。而侥幸者攘臂。则其獘亦略可睹矣。刻木为&#62502。。羽翮虽具。终不睹翰飞之疾也。范金为骥。骨骼虽具。终不睹步骤之奇也。人主诚欲核当世之真才。唯使之献替可否。讲求经国远猷。随其才用。试之以事。较能否为迁黜。如此。则才无不奋。政无不举。功无不立。其与按虚名而索实效。必相去万万也。

  才论   

潘德舆

孰可惧。才可惧。天下皆不才。而我异焉。吾惧其败也。禽。无才者也。有鹦鹉之巧。翡翠之采色。兽。无才者也。有虎豹之章。熊罴之搏噬。天生此聪明巧饰文章勇捷之才。以异于他物。而被禽戮则先焉。夫才之败也有二。曰人败之。曰己败之。其人败之己败之也亦各有二。曰忌。曰宠。曰矜。曰怠。居今世而不为人所忌者。庸人也。故忌才者十九。宠才者十一。有才者不能窥忌才者。而为忌才者所窥。则败。宠才而不当其才。至于病国毁家。则亦败。忌而败之者十九。宠而败之者十一。宠才而不为才惧。则其祸与忌才者等。虽然。人足以败才哉。忌才者。儆才者也。宠才者。试才者也。吾日惧吾之败。则天下有百忌我百宠我者。吾之才不以大小焉。矜且怠。何也。矜者气不克静其才。则气浮于才。怠者气不克动其才。则气陷于才。气浮者人病。气陷者己病。病于人者败身。病于己者败事。万物之才天为大。春夏发之而非骄。秋冬藏之而非吝。其气之刚柔。善有以用。夫圣人之才。亦若是已矣。衰季之士。恃才之异于人。轻躁自喜以偾其气。既身受才之祸。又使天下受爱才之祸。论者乃监物哀人。以无才为全其天。而顽钝闇怯之夫。窃朝廷尺寸之柄。以黜陟才士。快庸人之志。颓豪杰之声。辱钟毓之心。亏国家之体。其始祗以有才者之不谨惧。乃一败至此。夫惧者所以治气之学也。是故惧则成。

  人才论上   

张澍

何古之人之才多也。遗之大而不惧。投之艰而能堪。其恢恢乎游刃有余。绰绰乎展足不蹶。是岂卤莽以将事。徼幸以成功哉。自其始不移于物。不汨其真。凡兵农礼乐工虞水火。无不历链以求造乎其精。而又养之以三物六行。以固其根本。是其所学者正。而其德裕也。学正。则不为纵横捭阖之术。德裕。则不为容悦册心詖之行。当其伏处衡茅。不求闻达。粥粥若无能者。一旦膺征聘而出。典章若素谙。政事若熟习。举而措之。有旋干转坤之力。而无雷振风动之&#61527。。天下晏然如委裘也。即或时事艰虞。外患兵戎。内变肘腋。众疑满腹。首鼠两端。而独不动声色。镇静如常。摧强寇于谈笑。消谗谤于无形。宗社苞桑。茅檐凫藻。若是者。得不谓之才乎哉。然其人固未尝以才自衒也。小心敬慎。鞠躬尽瘁。曰吾以奉吾职耳。后之人叹羡而爱慕之。以为才之兼于人也。乌知其学之者为何事。德之积于厥躬者。一发而攸往咸利。非临事周章以袭取之者乎。

  人才论中   

张澍

今之人岂遂无其才哉。然今人之所谓才。大抵皆古人所谓不才者也。以清剿钓名誉。以接纳猎爵位。既而以容默固巢窟。久之则兜诈钳忌以箝人口。泄泄然冀承平之久享也。皇皇然惟货利之是殖也。他人之以才见者。不惟不藻。厉之则曰是好喜事。是好贪功。必抑塞之而后已。是乃今人之才也。或曰。今之膺大名登膴仕者。讵非才乎哉。余曰。是则然矣。余尝见其设施矣。朝出一令。曰某书院缺膏火。各府县其捐之以作士。暮出一令。曰某地有盗贼。其添兵数名以防守。究之未尝造一士。祗以数金月费縻之也。究之未尝获一渠。地方之报劫者置罔闻也。凡若此者何也。亦曰吾以尽吾职。耳偶有水旱。不思抚绥之道。则曰此天灾也。今之民不良甚矣。安可无天灾以惩创之。其理刑名也。务欲脱凶人之罪。曰死者长已矣。生者吾脱之。可以广阴德。其取人也。以奔走为勤干。以营缘为晓事。以馍糊为得体。圆必如弹丸。柔必如鞄北瓦。而中才以下之人从风而靡。皆溃烂于其中。而莫之返。稍有克自树立见头角者。则挫折之。困辱之。甚且假事而罢斥之。于是世乃无一才。非无才也。阴柔之气。蕴结既深。则生为&#61467。虺蛇狐狸。种育既繁。相与噬啮。不至于滋害万物而不已。孔子曰。吾未见刚者。刚。阳也。天地日月山川。非刚不立。知乎此而可以得才矣。

  人才论下   

张澍

夫古人之才。既不出于今世。而今世之才。又皆大逊乎古人。然则天下之事。将委诸此无才之人乎。曰。今之才。不可于帖括时艺中求之也。不可于高谈性命中求之也。不可于考据典故家求之也。或曰。然则今科第之人皆无才之可取乎。曰。是不然。科第中未尝无才也。其人而果才也。未尝不可作时艺。未尝不可讲性理。未尝不可言考据。其人而不才也。则作时艺为进身之阶。讲性理为护身之符。言考据为猎名之具耳。夫所谓才者。如深山大泽。蕴蓄深厚。绝无崖岸圭角之形。凝重不迁。灵珠在握。故其处无事也若有事。处有事也若无事。随所值之地。而皆有以展布焉。不为威折。不为势回。定大疑。决大难。如烛照龟卜之不爽。朝潮夕汐之必信。胸无城府。藏百万之甲兵。心有秤衡。平两端之燕雀。是其识通达而无滞。其学淹雅而不穷。故其才泛应而曲当也。彼故作喜怒以市威权。广布耳目以炫聪明。外假谦恭以昭大度。伪为廉俭以矜清名。谬托经术以示果断。而且逢人言体用。到处说猛宽。若而人者。非惟不得比于八元八凯。且流于四凶而不自知矣。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通论上   

姚莹

将欲成天下之大事。着不易之骏功。此非一二迂曲之士。所得与知也。孔子之言曰。言必信。行必果。舍是不可为君子。宗族称孝。乡党称弟。舍是不可为完人。圣人之意。岂不欲天下人人皆无失言。无失行。而称誉之美。溢于乡国。以是为太平之极规也。诚使天下人人皆能如是。是亦足矣。而势又不能。天下之治乱有所由生也。变乱未形。惟圣人能泯其几兆。事势既着。斯达者乃建其功名。士有功名。天下之不幸也。夫言行称誉。圣人所以教天下也。天下幸安。人服吾教。不幸一旦有事。愚者迫于饥寒。相率而为盗贼。英雄豪杰并起。是惟角智争力之不暇。而区区执言行称誉之说。欲以安定天下。其谁听之乎。夫圣人岂不计古今常变而统言之哉。此不可不权势缓急者也。天下之民至不齐矣。燕赵之民沈而劲。齐鲁之民椎而鸷。秦晋之民啬而悍。吴越之民贪而剽。闽粤之民很而愚。其地气然也。其中又必有材智殊众桀骜不屈之徒。往来要结。自相雄长。此奸民之尤者。国家之巨憝也。不鉏而诛之。固无以为治。然亦安得而尽诛之乎。且夫天下之民。其循分自安者。大抵椎鲁无识。仅为人役而已。若小有技能。即不免过分之望。况夫山川精气。闲有所钟。其人既挟殊常之能。非常之志。类皆自矜贵而贱人。幸而有业自存。固无论。一有失职。彼其能俯首帖耳。甘贫贱而无事乎。天下之患。常中于所忽。朝廷晏安。四夷宾服。又且人主聪明。谨守祖法。勤于政事。大臣夙夜恪恭。以求无过。甚安也。是时天下即有奇才。而无敢倡为高论。轻议时事。智者无所用其谋。勇者无所用其力。举世以为太平矣。而非常之患即伏于其中。何也。奇才智勇不虚生。不能见于国家。彼将自见于天下。吾恐其荡佚自恣。将伺隙而生端也。且世之所谓太平者。果能风俗不偷。人心朴厚。忠正盈朝。府库充实。四时无水旱之儆。海内无师旅之役乎。将不能也。此数者一有不然。足为大患。况其备之者及犹习故常。不以人才为急。吾深为执事者惜之。或曰。后世取士之途广矣。科第取之。鸿博取之。馆职吏员取之。乃至人赀者取之。登进甚多。而常有无人之叹。岂执事者之咎。吾谓不然。登进之法。宜有常格。以绝奔竞之门。甄拔之途必有殊科。以收非常之用。向之数端者。可以得寻常之士矣。若夫奇才智勇。抱非常之略者。岂从事于此哉。就使数者之中有其人矣。责之以科条。核之以名实。尺寸之法。足以短人。彼其所挟持者大。区区不足以自见。有逃而去耳。况其穷愁失职。放浪于风尘湖海之中。郁郁无所遇者。又安知其几辈耶。昔者东晋之际。王谢诸公。励志中兴。而不能得王猛。苻坚得之。遂霸中原。庆历之间。韩范当国。贤髦毕登。而不能用张元吴昊。夏人用之。卒为西患。论者未尝不惜其以人材资敌也。夫以人材资敌。甚于以兵借敌。以地予敌。苟罗而用之。彼皆吾材也。胡为以助敌乎王谢韩范诸公。岂其智虑不及此。而竟失之者。狃于故常之见。忽于耳目之前故也。夫有雄材绝智。抱济时之具者。此其人类斤斤于言行称誉之间矣。有不为乃可以有为。释其小乃可以见大。举世不觉而独言之者。必有观时之识。举世共趋而独不顾者。必有经远之谋。接其人。察其议论。毋以资格相拘。毋以毁誉惑听。是在执事者之鉴择矣。夫阔大者多疏。沈毅者多略。高明者多傲。英迈者多奇。观其病则其美可见也。若夫谨言曲行。与众俯仰。岂所望于国士哉。嗟乎。二三大臣执政。诚当国家乂安之时。逆虑未然之患。深心实意。求其材智绝特。&#63111。达有为。如王景略其人者。举而用之。以济当世之务。又何不久安长治之有。乃仅仅束身免过。不先天下而忧。既无知人之明。又复多所忌讳。坐使奇才绝识。沈沦困踬。而无以自效。古今以来。忠正明达以身任天下者。犹且失之。又况其未必若王谢韩范诸公者哉。

  通论下   

姚莹

天下之积势如此其重也。其需才又如此其亟也。然而曰才难才难者。将无以为天下乎。舟车。所以行水陆也。计古之行无以异今之行。则舟车之为材同也。谷帛。所以衣食饥寒也。计古之衣食无以异今之衣食。则谷帛之为物同也。而人。天之所甚爱也。计古者天之爱人无以异今之爱人也。天下不为古今异其舟车谷帛之生。独于人才至今而靳之。岂天心乎。故天之生才古今同。而才之有无古今异者。则是非无才也。今之用才者。不如其用。舟车谷帛也。古之舟车。行而已耳。而朱轮华毂。昼鷁飞凫。今之华十倍之。古之谷帛。衣食而已耳。而云罗雾縠海市山错。今之富十倍之。至于人才。则苟&#62649。而已。进一人焉。惟其私也。匪是则秦人之视越人也。退一人焉。惟其憎也。匪是则妨贤塞路。如未之见也。是何其爱才不如其爱舟车谷帛也。彼其视天下。必有不若行与衣食之切者矣。故人必饥也而后求食。则谷至。从而精焉。斯山海之珍集矣。人必寒也而后求衣。则帛至。从而美焉。斯锦文之饰备矣。人必有志天下也而后求士。则才至。从而切焉。斯伟之士出矣。今夫生而自命者。上圣之资也。有待而济者。识时之杰也。将欲建天地之中。立生民之极。继往开来。纪纲百代。此诚闲气不可以世出。若夫豪杰之士。慷慨时务。奋欲有为。则往往见之矣。顾其人不能无所因以成事。类皆有所短以累名。昔者管仲尝事公子纠矣。粥粥无所闻。一战而囚。及桓公相之。遂一匡成霸者。桓有霸主之志。仲因之而成其功也。韩信陈平尝事项籍矣。位卑禄微。言不见用。及从高祖。用其计画。卒亡项氏者。高祖有明帝之资。信平因之以效其用也。魏征尝事建成矣。不能直言极谏以成其主之德。及事太宗。力陈王道。贞观政治。遂几成康者。太宗有纳诲进善之智。征因之以尽其忠也。故曰。有不遇之君。无不得之士。向使数子者。不遇其主。虽怀奇负异。亦与草木同朽矣。而得际三君。驱策众力。遂佐成大业如此。岂不懿哉。人君者风也。大臣者播风声者也。士者草木之待偃者也。上以功名责士。则士以功名着矣。上以气节望士。则士以气节称矣。上以利禄奴隶役士。则士以委蛇庸碌终矣。故曰。观世之治。观所进士。下有伏才。上无显节。古者大臣不侵庶职。务在进贤。故虞期闻樊姬之言而避位。史鱼迟伯玉之用而尸谏。是皆不旷其官者也。且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周召之贤。不掩尚父。孔子称管仲曰如其仁。不责其死。而以自经沟渎为匹夫之谅者。圣人所以为大。观时所急。不废才以堕其功也。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孟子称为圣之任者。自后儒论之。不以为反覆之臣乎。论人如孔孟。可以折天下之中矣。今习委蛇之节。而忘震惊之功。仍贪冒之常。而昧通时之识。徒以议论相高。莫究实用。一闻异论。则摇手咋舌。以为多事。是坐视大厦之敧。而不敢易其栋梁者也。而其言则曰无才。夫三代以下。士无夷齐之行。儒无孔颜之誉。一善未彰。短已共着。其谓之无才。不亦宜乎。夫用人之与衡人。不可同日语矣。衡人者。原其心志与所行事。始终核量。以定其贤否。将以明道。非苛其人也。若用人者。大小视其器。长短惟其材。观其效不责其程。计其功不较其外。以才用才。不以法用才。吾未见&#63101。较轛轐之不适于车。舲舴舠&#61180。之不适于舟也。嗟乎。三代以上。寤寐是求。汉唐英辟。亦言驾驭。不闻无才之叹。至其末世。谐臣恃宠。娼嫉尤多。于是愚其主以为天下无才。上亦日见其左右之碌碌也。遂谓一时人士。不过如此。呜呼。其一朝遇合。云蒸龙变而起者。岂非皆草泽之士哉。吾闻汉唐之兴。犹有进贤受赏。蔽贤蒙戮者。其后史册所载。遂无闻焉。故备论之。以为有进人之责者戒。

  因时论一论用人   

吴铤

恭俭之名甚美也。巧用之则为鄙吝。忠厚之名甚美也。巧用之则为纵弛。醇谨之名甚美也。巧用之则为巽耎。人主不知人。而众臣皆饰行以自雕琢。饰行以自雕琢。而众臣之情不实。众臣之情不实。而朝廷之上虚无人焉。非真无人也。君与人交相欺而不自知。揜其不善以着其善者。久之善者着而不善者匿矣。窃其近似以冒其真者。久之真者冒而近似者泯矣。问其名则曰恭俭也。忠厚也。醇谨也。考其实则为鄙吝纵弛巽耎。此人品之所以不端。而朝廷所以虚无人也。推其故则有三焉。人臣欲要其君以求幸。故为小忠小信以自结。人主因而爱之。必且以事诬上。则群臣得以制其上也。是谓以事相欺。以事相欺。而诈伪之徒进矣。人臣欲有所言于上。而恐其不信也。匿其事而假他故。以成其所不言。人主不知而信之。则壅于言而受其劫。是谓以言相欺。以言相欺。而游说之徒进矣。人主好大功以自矜。则为臣者因小功而增饰之。积微成钜。积除成乘。人主从而多其功。则功不当名。害甚于有功。是谓以功相欺。以功相欺。而贪功冒能之徒进矣。人臣挟此三欺之术。又假夫恭俭忠厚醇谨之名以为之主。人主乌乎知之。人主不知而幸之。故得以制其国。众臣皆畏其威。不敢有所言。此人品之所以不端。而朝廷所以虚无人也。然犹有其本焉。与人主同爱憎之谓也。爱憎同。则人主所好者。吾从而是之。人主所恶者。吾从而非之。上意所向。虽有罪不诛。上意所憎。虽贵近元勳必犯。人主乐其从己而莫予违也。乃因而信之。由是而行其三欺之术。人主乃以向之言。合己之意。遂深信而不疑焉。而不自知其言之欺也。虽有忠直之士。不畏其威。而直言于上。亦无如何。此人品之所以不端。而朝廷之所以虚无人也。然则将何以矫之。曰在于知人而已。书曰。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知人且为帝所难。况中主哉。人君用之。安能尽举其贤者而用之。则不能不有所择。择之既精。然后就其所知而用之可也。由是以赏罚佐知人之不能及。韩非子曰。凡人臣者有罪固不欲诛。无功者皆欲尊显。而圣人之治国也。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于有罪者也。人主恐知人之有所未尽。因定赏罚以参考之。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功大而罪小则赏。赏其功而不计其罪。功小而罪大则罚。罚其罪而兼计其功。功罪两相当者不论。如是。则赏罚之分明。而用人之道尽矣。

  知人论   

陈尔干

今执人而问曰。子愿求无不给。用无或匮欤。必曰愿之。子愿势位崇高。声名显赫欤。必曰愿之。夫勤身节用。致富之术也。敦行励节。得贵之道也。务为观美。费用无度。适贫之路也。奔走权要。奊诟无耻。取贱之谋也。所以得富贵者。其&#61527。常似于贫贱。所以得贫贱者。其貌常似于富贵。故往往昧贫贱之实祸。以求富贵之虚名。而艳富贵之虚名。又无不得贫贱之实祸。前车覆矣。后辙不惩。前人往矣。却行求及。流俗人之难悟也如此哉。今之言治天下者。亦皆知治之之道矣。兆民之众。四海之广。知不可独理也。必曰当任人。贤者岂自谓贤。不肖者岂自谓不肖。知不可貌取也。必曰当知人。有尧舜作。斯言其可易哉。顾自古及今。虽柔闇无不知人之当知也。亦无不谋所以知之之方也。而求之愈精。得之愈悖。持之愈力。祸之愈深。至咎无可归。乃谓知人之明不可学。嘻。其亦过矣。夫所谓知人之明之不可学者。非谓犹师旷之于聪。公输之于巧欤。信谓巧必公输。聪必师旷。知人必尧舜。世主将愈艳其名矣。公输不世出。天下何尝废工。师旷不世出。天下何尝废乐。引绳削墨。成器而适用。非公输而公输也。循声依永。比音而成文。非师旷而师旷也。是故勤身节用。即不得富。而可以免贫。且其不忧匮乏者。乐与富同焉。敦行励节。虽不得贵。而可以不贱。且其远于耻辱者。乐与贵同焉。广谘询。核名实。不执成见。不讳过误。其始岂有睿知之誉哉。而天下之贤者。踊跃而愿效其能。天下之中材。勤勉而欲寡其过。百职乌得而不举。庶绩乌得而不熙。内外治安。上下和乐。尧舜之世。何以异之。初不见赫赫之名。而天下已沐其实。既得其实。即不得不归之名。古之善为治者。其率用此欤。若夫艳知人之美名。而不&#62714。降心以求其所近者。唐德宗宋神宗是也。德宗有一陆贽不能用。而寄众小以耳目。伺廷臣之幽隐。意欲人之惊其独见也。而倾险之徒。如裴延龄辈得而乘之。神宗之得王安石。以为犹先主之于孔明。苻坚之于王猛也。故虽司马范富诸贤。列疏争之不为动。此非不知任己之不如任人也。诚恐引绳削墨。无以异于庸匠。乃毁规矩而学公输。循声依永。无以异于众工。乃弃律吕而学师旷。其求治而得乱。不亦宜乎。嗟乎。天下后世之论成败焉而已耳。务为观美。竭涸无继。昔日之豪奢在目也。天下以为贫欤富欤。奔走权要。身名俱败。前日之气焰炙手也。天下以为贱欤贵欤。唐德宗之猜。宋神宗之固。始亦冀万一之得也。后世以为明欤闇欤。贤主知其然。故其用人也。询谋&#61226。乎卿士。谣诵采乎氓庶。勤召对以探所蕴。积岁月以察所安。若兢兢乎不敢谓能相士也者。既知其长而用之矣。阅一时必自审曰。若人之于事。其果任矣乎。吾之所用。其果才矣乎。若兢兢乎不敢以前日之见为无误也者。吾见为是矣。而臣庶以为非。一二臣以为非矣。而众臣百姓以为是。则未必吾之见。果胜于臣庶也。又未必一二臣之见。果胜于群臣百姓也。姑从众以观后效焉。书曰。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又曰。则克宅之。克由绎之。非广谘询之谓欤。又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非核名实之谓欤。又曰。稽于众。舍己从人。非不执成见不讳过误之谓欤。唐虞三代。天下之盛王也。而任人之方。不过如此。故曰。无公输而不害于工者。以有规矩也。守规矩者。近于巧者也。无师旷而不害于乐者。以有律吕也。循律吕者。近于聪者也。无尧舜禹汤文武而不害于治者。以有实政也。不艳虚名而务实政者。近于睿智者也。愿治者其奚择焉。抑又闻之。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又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主不修身穷理。而求所以知人。则又如求富贵者不勤身而仅谋节用。不敦行而仅知励节。则亦无得之之理。而豪华之子趋附之徒。又从而笑其后矣。

  论知人   

龙启瑞

凡所谓知人之难者。失于闇者十之七。失于矜者十有三。闇者贸然于心。不肖者幸其然。而君子转可无憾。以彼固未尝知有我也。惟自恃有知人之鉴者。求之太急。而出之甚易。求之太急。则情伪不能周知。出之甚易。则势有所不暇择。夫是故小人可摹拟以求合。而君子或耻介于形&#61527。之间以求进。世固有恶衣菲食而见为廉。柔声下气而见为恭。绳趋轨步而见为慎。圣人亦知夫廉恭慎之理之不尽乎是也。而不得不求之于是者。我操乎其常而待人之应乎其变耳。如必恶衣菲食之为廉。则蓝缕之夫得之矣。必柔声下气之为恭。则便辟之子冒之矣。必绳趋轨步之为慎。则巽懦之人托之矣。且其蔽不止此又将举天。下而惟吾意之从。傥既乎其实。而其&#61527。不如是者。反以为与吾忤而摈之。是犹求美玉而所宝者燕石也。甚矣。人之好伪也。观其外不察其内。循乎其名不求其所安。惟异于众之为贤。惟类于己之可贵。迨其人不效。则曰。我固操常理以求之。安知彼之以伪尝我也。即我固不能无失。而因此可以招致贤士。吁。受人之伪而乐之。则必误天下之事而亦安之。人见夫伪者受之以进。而偾事又不当以重罚也。则亦何乐乎日为其真者而以自苦哉。然则知人之法如之何。曰。无徇其&#61527。。无蔽于私。凡人之迎吾意而来者。皆详察之使不得遁。则吾之真聪明出矣。而又于其与吾立异者。时察其贤也而进之。庶几吾之所守。不失其常。而取人之道。亦不邻于隘乎。

  论取人   

龙启瑞

渔者施网罟于江湖。将以得鱼也。而所以得鱼者不系乎网罟也。猎者张罝罦于薮泽。将以获禽也。而所以获禽者。不系乎罝罦也。耕者庤钱鎛于泥涂。将以得谷也。而所以得谷者。不系乎钱鎛也。今使祛网罟而责渔人以渔。屏罝罦而责山人以兽。捐钱鎛而责农人之稼穑。虽至愚知其不可也。然遂恃此三者以为尽乎得之能事则悖矣。惜乎世之用人者。挟可以得之之具。而其用意。乃出于山泽田野之人下也。天下之人材众矣。吾多其途以求之。虽有至赜。莫能舍吾法而遁焉。而又为之宽其格。以几乎得半之道。则人之不入吾彀者寡矣。而其究也。求之者冥然。应之者荧然。上与下尝抱夫两不相遇之忧。而求合乎渺不可知之数。幸而遇之。如飞蓬之相迓于太空。回波之相值于大泽耳。否则衣褐食藿以老死于田间者。盖不可胜数矣。此非任法而无精意行乎其间者。下亦以名&#61527。相应。上失其权而无所恃故耶。或曰。今之人不古若矣。复言扬行举之制。则虑其诈伪相蒙也。复中正九品之条。则虑其爱憎失实也。复&#62566。访岩谷之例。则虑其虚声纯盗也。用人者万不获已。姑从而试之声律对偶以觇其博。考之经艺帖括以验其专。进之论说策略以观其辨。而又为之糊名易书。严禁请谒。举天下之所以防獘者。于取人之道。十居七八。而士之躬行仁义。尧言舜趋者。亦往往而出矣。今夫士之数。与农工商贾。相为乘除者也。而为士者。得与于科目。与不得与者。又相为对待者也。天下虽衰。未尝无士。士虽陋。未尝无科目。则进而与于是选者。一如天道之有寒暑往来。地道之有山泽高下。人道之有贫富寿夭。众听夫一定不移与万有不齐之数。而莫克操乎理之所必然。人见夫士所常习之术与所以得之之道。如是其甚常而无足异也。则其待士也必轻。人轻而士之自待也亦不得重。斯即聚市人而拔其隽。执涂人而授之官。其忠信之质。明察之用。且将掩士人而出其右。所不能者。特文字声韵仪文周旋之末耳。夫能文字声韵仪文周旋者。既未足以为治。而为治者。或并此而不工。则与向所谓市人涂人者何异焉。而犹曰豪杰不世出之才往往出于其间者。则以后世取人之途太隘。而其格又太宽。隘则不能不由。宽则尝试为之。而即效此。非科目能致豪杰之士。而豪杰之士或有时而出于科目耳。夫先王之道。不恃夫人之自然而然。而恃吾有以致之。不恃夫天与人之适相值者。而恃吾之用人有可以维持乎天道。今三代之法既不可用。魏晋之制亦长伪而不可行。则由有唐以至于今。后王之经久常行。而为是必不获已者。亦曰立制贵乎因时。而利不十不变法耳。夫圣人之所贵乎饩羊者。谓其羊存而礼可复也。如不求一日之复乎礼。而兢兢以一羊相从事。则天下将必指羊以为礼。而其究废礼而用羊。后世人材之得失。何以异此。为今计者。科目既不可废。则莫若严其选以存其真。使天下之人。怵然于仕之不可幸。而稍稍为之破除成格。以待奇杰之士。又以其纷烦靡密文而不&#61234。者。归之适时致用。而无取其华焉。则人皆知吾所以用法之意。而不惟徒法之是尚。夫为上之好恶。所以示一时之趣向。而成一代之风俗者也。况乎取舍人材之大者哉。未尝以精意属之。而徒恃吾法。吾恐巨鱼奇兽之卒遁乎山林湖海。而芜秽之旁。良苗亦将不植已。

  论用人   

龙启瑞

凡今之治其家者。妇主中馈。子弟治生业。妾御纺绩。僮奴课耕饁。而其家事治。使有一人之易其业焉。弗得也。其于身也亦然。耳目司视听。故物无不应也。口司饮食。故味无弗别也。手能运。故重可举。足能步。故远可致。使有一官一骸之易其用焉。亦弗能也。任天下犹任一身也。任天下之人犹任一家之人也。然而有不能者。中失其权而外有所蔽也。人之行能相越也。非特知愚贤不肖之别也。即知之与知。贤之与贤。而其所受有不同者焉。小知之与大知。小贤之与大贤。而其所处又有宜不宜者焉。圣王之治无他。因天下之材以治天下之事。各得其平而我无容心焉耳。禹能熙帝之绩者也。使宅百揆。弃善稼穑者也。使主后稷。契明礼让者也。使教百姓。皋陶善刑。使作士。伯益调驯鸟兽。使作虞。夫五臣者。皆圣人无不能也。而舜独分职以命之者。人各有专长故也。如舍其长而用之。则五臣不能致唐虞之治。况其下焉者乎。且从古之天下。固未尝一日无才也。今以甲所能办之事。而使乙治之。是乙违其用而甲无以自致也。不得已而又以丙之地处甲。则士之违其用者多矣。逮所事不办。必尽举一切之人而易置之。夫然后才与不才杂进。而才者或反为不才者之所误。于是天下始有乏才之患。夫人主之经营天下。犹匠者之作室也。大者为楹。次者为梁。又其次者为栌。楹与楹相齐。而后得其平。梁与梁相准。而后得其正。栌与栌相比。而后得其均。如以奔走之才。而据乎公孤之位。是楹之未得其平也。以坐镇之流。而责以艰难之任。是梁之未得其正也。以谏诤之俦。而置之牧养之地。是栌之未得其均也。此不待风雨漂摇。而已有岌岌不终日之势矣。圣人知天下之不易人而治也。所以取之者甚宽。辨之者甚严。使其人之分寸长短。一寓于目而皆有不容诬之量。故上之责望者未尝过。而下之报称者未尝难也。伊尹周召。不择地而生者也。苟处之得其位。用之尽其材。则今之人有能为伊吕周召者矣。共工驩兜。亦不择时而有者也。苟抑之使无其阶。阻之使无其势。虽有共工驩兜。亦将无由自见矣。若夫中材之士。既得所位置。而自奋于功名之路。则天下之人材。庸可既乎。故夫治天下者非无人之患。而不善用人之患也。人家即式微。未有舍其子妇而恃邻之人以为生者。人身虽至弱。未有外其形骸而仗人之力以为强者。要即吾家所有之人。与吾身皆备之物。使之各操其事。各效其能。而无有不顺焉耳。然则是岂无本哉。曰。在心之持权而已。

  论得人   

龙启瑞

自古极难治之世。苟非大无道之国。为天之所弃绝而不可赦者。则必生一二人以维持其敝。使其君幸而拔之于俦人之中。授之以将相之任。总揽独断。然后其志行。其国安。不幸而沈沦湮没。或间隔于谗臣之口。不得大用。则斯人遂废。而天下事亦至于不可救。故夫因时而生才者。天也。生之而必用。用之而必尽其才者。则人也。汉有吕后之乱而得平勃。晋有江左之厄而得王谢。唐有开元之治而得姚宋。又有灵武之中兴而得李泌。宋有契丹之衅而得寇准。夫此数公者。始亦犹夫人耳。苟世主不知。大权不属。将默然自屏于宽闲之地而不恤。安能定国家之计而成其大业哉。今有人遇风于江湖者。同舟之子。仓皇失措。有人焉急为之捩其柁。徐理其樯帆而舟以济。此必出于素所蓄篙工楫师之流无疑也。苟无其人。则济否未之知也。天下之士众矣。其负过人之材。而足任非常之事者。未尝乏也。先王知其不可不预养也。故精其格以取之。多其途以待之。使士之有志自见者。不能不尽出于吾术之中。特未尝(朿)[束]缚之以绳墨。使消其果毅刚直之气。则缓急之际。有可恃矣。人未有衣帛食粟而不病者。其体素健。则其受病愈不可测。其无疾痛之日愈久。则其致患之地乃愈深。不如无事之日。急觅夫良医与药。至其临时。又狃于故常。迟疑而不敢进。逮其悔之。则无及矣。幸未至于万难措手之会。则必有能斡旋匡济之人。天意无常。惟视人君之用舍以开治乱之局耳。吁。可不慎哉。或者曰。天下承平既久。人人皆习于波靡。而不克自振。故有时欲用之。而常患于无材。夫材不材岂有定哉。亦视其所用之者何如耳。未尝用之。而曰天实生是不材。则吾未之所敢信也。

  广议   

王柏心

天下之怀忠爱。矢亢直。感激而不顾其他者。山林敦朴之士是也。汉唐之世。置台谏矣。又置博士议郎。又设直言极谏科。凡以招徕山林敦朴之士。或值主德有阙。或遇时政有&#61497。。博士议郎及应诏之士。皆得上封事。伏阙犯颜。其言之激切。往往天子变色。宰相避席。岂其时士独敢言哉。拔之尤异以作其气。容之至广以开其途。起新进则无系恋顾忌之私。由特达则无门户党援之习。此士所以乐陈鲠亮。而前世恒收其效也。且夫朝廷置官。惟宰相与谏臣不可用资格。宰相代天理物。非道足经邦。莫能居之。在乎人主之慎择而已。以资格用之。则鼎铉轻矣。谏臣职在绳愆纠谬。与其通敏。不如其戆直也。与其华辨。不如其謇谔也。由资格则正气消磨。必多瞻徇。必立朋党。弹劾有所避。攻讦有所私。建白者。惟科指之纤悉而已。宫廷谠论。则未尝闻也。纠讥者。惟吏事之短长而已。利獘大端。则未能及也。苟幸无过。徐待迁秩尔。人情谁乐舍坐致之效。而蹈不测之害哉。诚如博士议郎得应诏上封事。则宜无此獘也。何者。立朝尚浅。爵秩尚卑。有感激之心。无回枉之气。与由资格居谏垣者。不可同日语矣。论者曰。山林之士。狃于古。戾于今。言之未必可行。行之未必有利。恶用是喋喋者为。应之曰。世未尝无贾谊陆贽也。才如二子。尚谓其狃于古而戾于今乎。人主诚有意乎山林敦朴之士。以其言考之。不可采者罢遣。其有议论达政体。忠款结丹素者。处以博士议郎之职。使益练习时事。若当职唯诺。则不得迁。察其谋谟英亮。志存献替者。擢之使居台谏。激劝而用之。则固执政之才也。夫太阿之陆剸犀象。水截鸿&#62502。者。锋銛也。鹰隼之排疾风而上征。撇层云而下击者。翮劲也。匣而悬之。&#61417。而絷之。则无割断搏击之用矣。今夫封驳之制。久废于门下中书。当英君察相时。必无过举。设万有一焉。言官抗章而争之。固已后矣。何如博士议郎先事风议之为尤善也。

  激浊扬清论   

邹鸣鹤

盖闻赏罚之途混。而后清浊之名立。清浊之名立。而后激扬之事起。使举世嚣然曰。孰为清流。孰为浊流。此岂盛德之事乎。昔唐虞时有四凶。四凶皆浊流也。然共工伯鲧辈。与四十二牧同朝。不闻其争相攻击。而且佥荐之。而尧亦姑试之。试之不效。而后竟诛之。其试也。天下不议其滥。及其诛也。天下不以为苛。此无他。赏罚一秉乎大公。清浊不辨而自明也。三代以下则不然。赏罚之柄。多出自左右佞幸之手。庸夫竖子。雄踞当道。有以几微疑似之过。连数十人被逮者。则皆所为清流也。于是忠怨之忱。不得不白之同志。达之诗歌。众小闻之。恨愈切齿。乃始大索株党。期以一网打尽诸君子。掊击愈甚。义愤愈厉。有以私门一揖而绝交者。有以立朝无过为深耻者。而清与浊之分。遂较然如泾渭之不相入。如汉之八顾八厨诸党人。唐之白马与难诸朝士。宋之元佑党籍。太学六君子。明之东林复社皆是也。夫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孔子称为乱始。设当历代党祸之时。以孔子维持其间。必更有大中至正不磷不缁气象。若范纯仁恕道调停之说。殆亦君子之所取乎。然吾谓激扬者。君子之不幸。而又国家之大幸也。盖众小于天命国法。两无所畏。而不能不畏士大夫之清议。即如魏阉势倾一世。外吏皆恐惧慑服。而非常之谋。不敢卒发者。徒以数十正人尚在耳。夫数穷时极。诸不可恃。而诸君子能以风骨镇之。以口舌争之。其所系岂浅鲜哉。况义声所树。使天下游移观望之辈。晓然于若者为清。若者为浊。稍知自爱者。即不&#62714。委身鲍肆。是激浊而浊流始孤。扬清而清流愈盛也。故曰国家之幸也。总之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无道。则党祸益炽。三代而上。非无清浊也。清无待于扬。浊无待于激也。三代而下。非意为清浊也。不激而浊且混清。不扬而清难敌浊也。春秋贬之体。微而显。志而晦。尽而不污。其得激扬之正者乎。

  魏文侯论   

张履

天下有道德之士。有爵禄之士。爵禄之士。无与乎道德。道德之士。无假乎爵禄。然原先王设爵禄之意。则固将以待天下之士有道德者。而爵禄之士不与焉。而所谓士之有道德者。则又往往辞爵禄而去之。盖必有以窥夫人主所以视爵禄之心。实有不可一日居者。而非以是为高也。是故人主而欲得天下士。必先谨其所以视爵禄之心。异哉。魏文侯之语翟璜也。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堂而与之言。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62714。。禄之则不受。汝禄则千钟。官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不亦难乎。夫上卿高爵也。千钟厚禄也。此正先王所以待天下士之有道德者。使璜而非其人也。则璜诚不宜受。而文侯亦不得以是赏。使璜而诚其人也。则文侯之赏之也不为滥。而璜之受之也亦不为愧。今既以是赏之。则必以为诚其人也。即不然。亦不仅目为一爵禄之士也。夫不以为爵禄士也而爵禄之。又以吾之可以爵禄之也而&#62085。慢之。然则爵禄者适足以为人主倨傲之资。拒道德之士于千里之外。惟闒茸无耻之徒。乃冒焉以处之矣。国家亦安所赖哉。昔者汉武帝之于&#61477。青也。踞厕而视之。至于汲黯。不冠不敢见。夫青之德器。固不足比黯。然既为大将军。大将军者。位三公上。天子所当改容而礼者。今仍以仆隶畜之。是以高爵厚禄与仆隶也。夫以高爵厚禄与仆隶。尚复何礼之有。呜呼。此段干木之所以终身不为魏文侯用也。

  范武子请老却献子为政论   

杨绍文

论曰。武子非谋国者也。夫国家之用人也。当综其成败而为万全之计。然后能收其功而不受其祸。譬若火起于积薪之内。其将起也。焰不过尺寸耳。提挟箪壶之水。即足扑灭之也。曰。今虽扑灭之。恐有后患。不若尽焚之。夫焚之而无患也。幸也。不幸而其焰遂烈。焦原烂泽。而不可扑灭。则火之患。岂可胜言哉。且夫势未有逆用之而不愈甚者也。今夫水塞而涨。不使之疏其派。反决其道以畅其横。以为可以藉溉灌之用。吾见其败障决堤而已耳。武子之请老。何以异是。且武子以却子之喜怒为以类乎。为不以类乎。既不能以类而怒。岂反能以类而止乱乎。夫兵危事也。却子能必胜齐乎。以胜负未可决之齐。而以试愤恨已甚之却子。其道固已危矣。万一不胜于齐。必增怒于齐。则又将何以处却子也。如是而废却子之位。撤却子之权。却子其能靖乎。其不能靖乎。若其能靖也。则虽不授之政。又何益乱之足患也。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城顿而还。子文使为令尹。曰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而蒍贾曰。子玉刚而无礼。过三百乘。其不能入也。其后果败于城濮。却子之事。无乃类是。白公之乱也。起于不得伐郑也。然其乱也。由子西之许其伐郑。而又救郑。然则上之人不有以激之。即白公亦未必乱也。为武子计者。当导之以君臣登降之礼。而修晋之典。则使却子知齐之非礼。不足以辱我也。则将涣然释然。而不以齐事介其心。何乱之与有。且使却子而悍然叫嚣。不可以礼驯也者。则如虎豹之跳踉暴怒。不至破槛圈。横噬搏閷。其势固不可止。不为之高其藩柴。固其扃柙。而反假之以翼哉。且夫武子之威。政成于晋也久矣。武子为政。却子必不敢乱。然则为晋国之藩柴扃柙者。非武子而谁。而退然高拱。以翼不可驯之虎豹。以幸其不至破槛圈。横噬搏閷。呜呼。武子之为国谋也左矣。却子之胜于摩笄也。幸也。天下不知却子有可败之道而见却子有胜齐之&#61527。。而武子遂有知几之名。使后世用人者法之。其不为祸于国家也几希矣。

  张释之不拜啬夫论   

陆心源

张释之为谒者仆射。从文帝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对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上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对曰。夫绦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言事虽不能出口。而皆称长者。岂&#62106。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陛下以其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靡靡。争为口辨而无实也。上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君子曰。释之可谓知大体矣。虽然其识则是也。其言则非也。夫所患于利口捷给者。为其徒能言而实不可用也。今啬夫之才。可用与否。释之盖不知也。惟以其能言而逆斥之。夫啬夫居上林。而因知禽兽之数。其意非为天子之问。欲以言语取上知也。无所为而能之。其才宜必有过人者。而释之乃谓利口不可用。夫以才者为利口。则是尉之居位而旷其职者。反得称之为愿谨矣。而可乎。且释之以勃相如为言。亦非也。勃相如为天子大臣。辅天子平治天下。宜持大体。去小察。非啬夫下吏比也。勃尝与陈平见上。上问天下决狱钱谷之数。勃不能对。问平。平曰。有主者。上曰。苟非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对曰。陛下不以臣驽下。使备位宰相。宰相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上称善。夫宰相之无专职者。有有司在也。使有司皆效宰相之所为。则天下殆矣。尉官上林。主禽兽。而不能举其数。其失职则甚矣。岂勃相如比乎。且人主之治天下。其道在用人得所而已。如使才者以能言见斥。不肖者以充默得留。则天下之有才者惧矣。是犹宋人之求美玉也。有鬻于市者。责其不当衒玉。弃而不顾。夫责其衒玉可也。遂疑其玉不美不可也。释之之言。何以异于是。故失一啬夫不足惜。使天下之士闻之。皆以有才为戒。而以泄沓充默相尚。则其为失大矣。释之于是时诚使啬夫暂守假职。以察其行能。治状既白。然后官之。否者斥而退之。则上无失人之患。而啬夫亦不得幸进。今释之言不及此。吾故以为非也。虽然释之之意非为啬夫也。夫文帝贤主也。然而幸臣邓通赵谈之属。犹接踵而并进。今又以啬夫能言而官之。彼世主之贤不皆如帝也。苟以一言之善进用。其私人如啬夫之比。其害岂不甚哉。故因其端而逆折之。不使后世得所藉口。此释之意也。释之可谓知大体矣。

  广辨奸论   

方浚颐

老泉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旨哉斯言。观人之准已。然则近人情者遂无奸慝乎是又不然。千古权佞。半出于读书明理之人。彼其伏处空山。抱道自重。学问文章。卓然可传于世。未尝非君子也。一旦出而得志。身列庙廊。充其才力见地。实足以致君尧舜。绥靖四海。乃薰心富贵。顿改初服。善用其揣摩迎合之术。以上结主知。下揽人望。始犹有所顾忌。多结朝士以为之助。或假托理学。或攀附清流。于是众论推之。国柄属之。太阿在手。悍然不顾。遂致改操易节。前后变为两人。身败名裂。为天下笑。以其能近人情。人情辄为之颠倒耳。且任用大奸大慝。驯至倾覆之祸者。亦何尝尽庸主耶。夫唯巧言令色孔壬。不容于唐虞之世。下此则英君谊辟。动为众小所欺。正士端人。亦为朋党所陷。见微知着。有几人哉。故凡谦恭卑下醇谨老成。外沽忠厚之名。貌示优容之度者。其处心积虑。阴鸷深险。固十倍于常人。而君上受其蛊惑牢笼而不觉。卿相交相汲引荐举而不疑。天下为之奔走趋承而不悟。噫。孰则能辨之者。君子小人不并立。而伪君子与真小人则杂处于君子之间。而君子亦弗敢遽摈诸小人之列焉。于虖。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予广苏氏之说。窃窃然隐为人心世道忧也。

  书魏叔子书欧阳文忠论包拯书后后   

许宗衡

魏氏叔子以欧阳文忠论包拯劾去三司使而己居其位。当出一二言为拯回护。何至谓其不知廉耻。坏国家法纪。以重诋贤者。又以文忠但当曰拯劾去三司使而己居其位。虽非出拯初心。然拯宜避嫌辞位以自明。朝廷亦宜授拯他官以全其名节。他已甚之言。可无言也。而因以此论为文忠盛德之累。且疑文忠未必纯出于君子。呜呼。文忠之纯出于君子。余正以读文忠此论而知之。文忠之论曰。朝廷贪拯之才。而不为拯惜名节。其回护者一也。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其回护者二也。如拯才能资望。别加进用。人岂为嫌。其不可为者。惟三司使。其回护者三也。拯所恃者。惟以本无心耳。其回护者四也。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其回护者五也。蹊田夺牛。整冠纳履。嫌疑之际。深为拯筹。而推原其心。无一言之诋又以言人之过。似于徼讦。逐人之位。似于倾陷。言事之臣。得以自明者。惟无所利于其间耳。而天下之人。所以为信者。亦以信其无所利焉耳。拯劾三司使自居其位。使将来奸佞者。得以为说。而惑乱主听。今后言事者。不为人信。而无以自明。是则圣明用谏之功。一旦由拯而坏。此岂有所嗛于拯而推致其罪哉。盖既重其名节。又推原其心矣。而逐人居位。之患不极言之。是爱拯不爱朝廷。且又何以见拯之名节为可惜也。非特此也。文忠又明明言之矣。曰。伏乞别遣才臣为三司使。而处拯他职。以止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节。何尝不如魏氏所言乎。事关君国。其害较大。文忠已甚之言。皆所以深明其故也。又何尝以不知廉耻诋拯哉。且魏氏不见文忠论水灾状乎。其言曰。龙图阁直学士知池州包拯。清节美行。着于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自列侍从。良多补益。方今天灾人事。非贤罔乂之时。拯以小故。弃之遐远。此议者之所惜也。宜加进擢。置之左右。文忠之于拯何如哉。爱其人而惜其不学。时保全之。盖非有私于拯也。纯乎君子之所出也。昔者文忠尝荐吕惠卿。其言曰。前真州军事推官吕惠卿。材识明敏。文艺优通。好古饬躬。可谓端雅之士。宜置之馆阁。以副养育贤材之选。文忠于惠卿。不知其后之奸。故误引之。未有君子以不肖待人者也。不知人之过也。既知拯之贤。而竟有逐人居位之事。则直言之。未有君子不以名节衡人者也。春秋责备之义也。然则文忠之论拯非回护。夫亦无所用其回护也。所系于朝廷者大也。盖纯乎君子之所出也。且魏氏独不出一言为文忠回护。又何也。

  南疆逸史跋八   

杨凤苞

呜呼。迂&#63111。庸鄙之儒。可与谋国是也与哉。其才似宏而譾。其识似卓而陋。其量似涵而隘。其学似正而曲。其守似谨而放。率坚僻之性。肆残忍之心。挟骄矜之气。骋拗执之论。遇事而发。不曰证史监。则曰援经义。不曰式古训。则曰法祖制。是故明君为之眩瞀。其是非智士莫能洞烛。其谲诡若斯人者。幸而当升平之世。置散投闲。奉礼循职焉可也。即有建白。尚无大害尔。不幸而直世运屯否。国势倾危。复使之策高足据要津。不审经权。不规时势。无因之强聒自诩敢言。有意之譸张辄矜尽瘁。则其祸中于人国有不可收拾者。若桂藩诸臣之阻孙可望之封王是已。当永历三年。可望之内附请封。以杨文烈说之而来也。举朝言本朝无异姓封王者。三百年定制。不宜坏自今日。创之者金堡也。主之者严起恒也。助之者文安之也。善乎。文烈之言曰。国危矣。不以虚名招徕之。而自树敌乎。且彼固巨盗也。向者毒痡海内。宗社为墟。今一旦向义。岂朝廷威德所能制乎。&#61357。列圣神灵阴启之也。若因其来。明示以异等之恩。彼必踊跃听命。庶几收用于万一。奈何听一二腐儒之言。坐失大计。夫法有因革。势有变易。今土宇非昔。百务堕坏。区区议封。犹必执法耶。及宗室朱议雨劾堡把持误国。文烈又曰。噫。朱君误矣。给事争之。朝廷予之。使滇归恩主上。而惮中国之有人。怀德畏威。不两得乎。文烈斯言。真通达国体者也。惜乎诸人褎如充耳。皆莫之省。仅议封景国公。赐名朝宗。而堵允锡胡执恭。皆矫诏封为平辽王。可望意在必得秦封。明年封可望冀王。复不受。而使贺九仪等统兵入&#61477。。贼杀起恒。及杨鼎和刘尧珍吴霖张再述诸人。皆不予秦封者。于是始真封可望为秦王。又明年王跸安隆矣。岁造开销银米册报可望。大书皇帝一员。月支若干。皇后一口。月支若干。虎落蛇乡。苟延残喘。得非议封之坚执有以致欤。不然。如文烈言。彼虽盗。未必不受命感恩。克终臣节。何至萌莽卓之志。效傕汜之谋哉。且诸人独不闻唐德宗幸梁州陆忠宣之请抚李楚琳乎。楚琳已杀张镒。叛附朱泚。及奉天围解。遣使入贡。德宗不得已。除凤翔节度使。而心恶之。众臣又言。若不堤防。恐生窥伺。由是楚琳使者数辈至。留之不遣。宣公上状。略曰。乘舆未复。大憝犹存。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速召。晷刻是争。商岭则道迂且遥。雒谷复为盗所扼。仅通王命。惟在斜。此路若又阻艰。南北遂将敻绝。傥或楚琳发憾。公肆猖狂。南塞要冲。东延巨猾。则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且楚琳本怀。惟恶是务。今能两端顾望。乃是天诱其衷。故通归涂。将济大业。又曰。自昔能建奇功。或拯危厄。未必皆是絜矩之士。温良之徒。驱驾驯扰。惟在所驭。朝称凶悖。夕谓忠纯。始为寇仇。终作卿相。知陈平无行而不弃。忿韩信自王而遂封。此汉祖所以恢帝业也。置射钩之贼而任其才。释斩袪之怨以免于难。此桓文所以宏伯功也。然则当事之要。虽罪恶不得不容。适时之宜。虽仇不得不用。慎勿纳竖儒小忠。以亏挠兴复大计。德宗览状。释然悟。善待使者。优诏存慰之。卒底中兴。故史言德宗克寇乱。不惟神武之功。爪牙宣力。亦资文德腹心之助。可望之事。与楚琳约&#62362。相类。诸人何无见及此与。故德宗之臣。有一忠宣其人者。则足以匡复社稷。桂藩之臣。无一忠宣其人者。则不足以偏据滇黔。夫非桂藩之才智。不若德宗也。逸史论曰。小人之败。国人知之。庸臣之败。国则虽贤智不能救。以其托词似正。而贻患于后也。噫。尽之矣。

  圉人说   

何曰愈

圉人某。牧马以自给。凡其所牧。辄博硕茁遂。故其索值数倍。稍靳。则掉臂而之他。或叩其术曰。吾惟遂其生。乐其性。别其才。均其力而已。无他术也。暑。吾以时浴之。寒。吾以时燠之。劳。吾息之。佚。吾役之。才。吾优之。劣。吾斥之。饥。吾秣之。渴。吾饮之。又等其才力而裒益之。夫鼷鼠饮河。不过一勺。巴蛇吞象。始觉充腹。马之骏者。其食或兼其常。或数倍其常。吾则益其刍豆。如其量而与之。及其使之也。骏者责以千里。驽者责以百里。察其才而使之。不责难。不穷力。是以吾马博硕茁遂。各效其能者。遂其生。乐其性。别其才。均其力故也。若不辨其优劣。而差等其刍豆。则良者羸瘠而不能展其长。驽者痞满而致疾矣。不远近其任。则良者未竟其用。必且踶啮哮嘶。局促枥下矣。劣者弗胜其任。则必踬蹶颠踣。僵仆道途。甚且人亦有折臂断足碎髅丧生之患矣。夫马有能否。养之用之之道亦有异同。在察其微情而已。或曰。养之用之之道。既闻命矣。其骏劣奚从而别之耶。曰。善哉问乎。世有伯乐。而后良马出。良马不恒得。而伯乐尤不易得。夫马之骏者。其骨相意气。步骤饮噉。自与常殊。吾更驰而试之。其任重若轻。赴远若近。风飙电逝。移晷百里。而神气自若者。骏足也。举足重滞。数十里则息喘汗注。或蹶或逸。此劣骑也。至于皮毛。则无以异也。夫绿駬白减木飞兔駮象腰褭騊駼乘黄駃騠。其行则超景遗风。奔霄逐电。然而两耳而四蹄。柔鬣而修尾。固犹乎马也。非必虎文鹿角麟臆凤膺。而后为骏物也。使按图而索求之于皮毛之间。几何其不委顿于盐车之下哉。何子曰。吁。吾于圉人。而得知人任人之道焉。

  记蝎   

管同

管子客商邱。见逆旅童子有畜蝎为戏者。问其术。曰。吾捕得。去其尾。故彼莫予毒。而供吾玩弄耳索观之。其器中畜蝎十数。皆甚驯。投以食。则竞集。撩之以指。骇然纷起窜。观其态。若甚畏人者然。于是童子大乐。笑呼持去。客谓管子曰。得是术也。可以御恶人矣。夫蝎之毒在其尾。去而畜之。彼且仰食于人。为人所戏弄。夫天下之恶人。虺蜴其心。豺狼其性。其为毒岂非是蝎比哉。然其人固有异众之才。能济其凶而为恶。为君相者能制其毒而用其才。彼且畏服以供吾驱使。而其恶何由更肆乎。昔者孔明之于魏延。高欢之于侯景。彼二子皆英雄。得是道矣。他人则不然。虑恶人之难御。所用皆庸&#61521。易制之徒。国无异才。事或非常。则莫知所措。此其智不且出童子下耶。管子曰。子言诚辨。然吾闻诸土人曰。蝎之去尾者。更生则双钩。其毒不可疗。盖是童子亦幸而未遭是耳。夫恶人者久制于人。无所致毒。苟再发焉。其势将不可复制。魏延服孔明而反杨仪。侯景畏高欢而弑梁武。世有孔明高欢之智则可。不然。则杨仪梁武。抑可深戒矣。尧舜之世。放殛四凶。皆屏弃远方。终身不齿。彼四子者。岂独无异才哉。吾窃以为英雄所见不逮圣人也。遂书其言以为用人者鉴。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六

 治体九用人下 

武进盛康旭人辑

  论内外欺罔疏道光二十二年 

大理寺少卿金应麟

为敬陈诸臣欺罔之獘。请亟伸 干断。以挽积习而培 国本事。臣伏读  谕旨。朕以重任付诸臣诸臣无非还朕一欺字等因钦此。仰见  圣明洞照万里之外。退而思维。痛深以泣。顾诸臣实限于材智。鞭策不前。臣以为 国家之忧。未有所底也。窃谓欺之一字。非徒海疆诸臣蹈之。即中外大小诸臣皆蹈之。诸臣受  皇上重恩。非敢尽昧天良。其故由于爵禄之念重。而揣摩趋避之计熟耳。  皇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诸臣何所容其欺。顾事有不可。诸臣知而不言。惟  皇上之意旨是从。此一欺也。事有众议以为当行。而不便于诸臣之私。则阳托补救。阴持两端。使其事已行而实未行。或暂行而旋止。此又一欺也。办理事件。预存模棱将就。  皇上偶未深究。诸臣即喜其得计。以为弥缝了结。乃是真正风气。孤立一派。万不可为。此又一欺也。论者或谓海疆之患。由于骤严鸦片之禁。然当议禁之始。  皇上命内外大臣各抒所见。斯时有一人不与议者乎。知其未可骤禁。则当直陈其难。而需以时日。知其必需亟禁。则当预为之备。而并力驱除。乃诸臣所议。众口一辞。迨粤省遵  旨严办。各处犹阳奉阴违。迁延塞责。并无一人议及沿海修备者。谓在事诸臣。所见皆不及此。其谁信之。其意不过欲俟将来小有窒碍。便可阴行沮格。既不任严禁启衅之咎。复不居弛禁酿祸之名。至于 国家事体轻重。举非所计。此非前事欺罔之明验乎。现在各海疆奏报事体。见于  谕旨者。与被害士民传说。多不相符。固由办理机密。民间不尽能知。然其讳饰弥缝。亦已难逃  圣鉴。夫诸臣之有欺有不欺。臣不敢知。然  皇上英断。有不难破诸臣之欺者。是在赏罚用舍之间而已。臣愚以为有事之际。得人为急。资格不可拘。嫌疑不必避。旧过不妨宥。重赏不宜惜。请 明饬中外诸臣。洗心涤虑。务除欺罔积习。即令各举所知。凡能办交涉者。实疏其长以备任使。其误事诸臣。立予罢斥。即以所举更换。所举得实者。与之同赏。所举不效者。与之同罚。有罪必行其法。施不测之威使诸臣知畏。有才必尽其用。行不测之恩使诸臣知感。恩已渥矣。苟所事不效。则威即加之。威既严矣。苟其劳可录。则恩随及之。恩威各正其功罪。使诸臣知服。威必行于贵近。恩必及于微贱。恩不逾日。威不后时。是在我  皇上断之而已。

夫诸臣欺  皇上。  皇上不知其欺。彼尚不敢遽肆。若已明知其欺。犹令勉强任事。则彼且以欺为得计。又将何所不至哉。现在浙省任事诸臣。即用粤之故智。而其败衄甚于粤。江苏任事诸臣。即用浙之故智。而其败衄又甚于浙。视覆辙若成例。以为 朝廷必不能宽彼责此。何  皇上爱惜诸臣。而诸臣不自爱惜之甚也。臣闻长江海口甚险。狼山焦山等处。皆有镇兵。亦可固守。顷敌船深入。并无一人迎敌。即已失守。则 国家平日养兵设险。意将何为。今若但查逃兵。不诛官吏将弁。异时纷纷效尤。轻弃职守。无耻苟活之徒。臣不知伊于胡底矣。窃见无识者流。皆谓 国家无人。无兵。无粮饷。无器械。不得不从权宜。臣谓无人则当求人。无兵则当练兵。至于粮饷器械。亦当计度现在所有。多则持重。少则用谋。作三军之气。定边疆之危。是在  皇上假以事权。与任事者运用一心而已。 国家席全盛之势。以战则或需时日。以守则自固有余。现在中国之财。耗于异族之掳夺。与任事诸臣之糜费。殆以千万计。其于事体。无尺寸之功。有无穷之害。坐使  皇上节用爱民。数十年之积累。为之罄尽。言之可为寒心。  皇上圣德如天。每事引咎。诸臣恃  皇上之仁慈。肆为欺罔。已败求赏。未战言功。今则弃险不守。藉敌要挟。竭亿万氓庶之脂膏。保一二庸臣之躯命。此又天理所不容者也。臣愚望  皇上责诸臣以职守。正诸臣以功罪。纲纪肃则 朝廷尊。 朝廷尊则 国本固。诸臣知畏  皇上。自不敢畏敌人。且不能者退。则能者进。普天臣庶。受   列祖   列宗之深仁厚泽。二百余年。稍有知识。讵敢为非。振其气则莠可为良。谕以义则财皆为饷。虽海疆一隅。稍有警动。实不足虑。臣不胜愤懑。谨抒愚诚。冒昧缕陈。伏乞  皇上圣鉴。

 壬寅秋。海氛扰及金陵。中外震骇。余为此疏。将上。大理寺少卿金公见之。曰。子不能径达 上。恐长官沮格也。即以入告。嗣外省颇有传钞者。因录存之。窃自附魏郑公以谏草付史馆之义云尔。吴嘉宾识。

  刑赏失措疏道光二十三年   

监察御史陈庆镛

窃惟行政之道。莫大于刑赏。刑赏之权操之于上而喻之于民。所以示天下之大公也。大学论平天下之道。在于絜矩。矩者何。民之好恶是也。民何好何恶。好贤而恶不善耳。傥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其端不过优柔寡断。而其后遂贻害于国家。经意深微。不可不察也。海疆滋事以来。自总督将军。以至州县丞倅。禽骇兽奔。纷纷藉藉。惟知船&#61367。之足惊。谁复典刑之是惧。去年秋后。敌船退出大江。烽烟稍静。我  皇上赫然震怒于失律之罪有难宽。始  命沿海疆臣。将一切败将逃官。详查确覆。交部治罪。于是最辱国之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参赞大臣文蔚。两江总督牛监。浙江提督余步云。先后就逮。部臣按律问拟斩候。余步云情节较重。即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法。凡有血气之伦。莫不拊掌称快。佥谓国法前虽未伸于琦善。今犹伸于余步云。而今而后。前车之鉴檩然。谁复&#62714。蹈必然之诛。而不求生于一战哉。乃二十六日。即奉  上谕。起用琦善为叶尔羌帮办大臣。邸报&#59752。传。人情震骇。既而徐徐解曰。古圣王之待罪也。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之法。今之琦善。毋乃类是。未几且以三品顶戴为热河都统矣。旋且用奕经为叶尔羌帮办大臣。文蔚为古城领队大臣矣。夫异族之甘于猖獗。沿海兵将之敢于逃窜。驯至今日。海水众飞。鲸鲵跋浪。逞其所欲。莫敢谁何者。实由琦善于异族入寇之始。首示以弱。惰我军心。助彼毒焰。令海内糜烂至于此极。即罢斥琦善。终身不齿。犹恐不足以作士气而餍民心。何况鞶带再加。脱俘囚而薰沐之乎。至奕经之罪。虽较之琦善少减。文蔚之罪。较之奕经又可少减。然我  皇上命将出师。若何慎重。奕经乃夜郎自大。深居简出。顿兵半载。并未身列行间。骋其虚憍之气。志盈意满。期于一鼓而复三城。卒之机事不密。贻笑敌人。杀将覆军。一败不振。此不待别科其骚扰供亿招权纳贿之罪。而罪已不胜诛矣。臣亦知奕经为 天潢贵胃。我  皇上笃念亲亲。必不忍遽加显戮。窃意即幸邀宽典。亦应圈禁终身。销除册档。以无贻宗室之羞。岂图收禁未及三月。辄已弃瑕录用。且此数人者。我  皇上特未知其见恶于民之深耳。傥俯采舆论。谁不切齿于琦善。而以为罪魁。谁不疾首于奕经奕山文蔚牛监诸人。而以为投畀之不容缓。直道犹存。公论可畏。非臣一人之私言也。侧闻琦善意侈体汰。跋扈如常。叶尔羌之行。本属怏怏。今果未及出关。即蒙 召还为热河都统。密迩神畿。有识无识之徒。无不抚膺太息。以为我  皇上向用琦善之意。尚不止此。万一有事。则荧惑  宸聪者。必仍系此人。履霜坚冰。深足惧也。顷者  御试翰詹。以烹阿封即墨命题。凡百臣工。能无惕息。而今兹刑赏若此。臣之愚昧。未审  皇上所谓阿者何人。即墨者何人。假如  圣意高深。偶或差忒。而以即墨为阿。以阿为即墨。将无誉者毁者有以淆乱是非耶。所望  皇上力奋天威。收回成命。体大学絜矩之旨。鉴盈廷毁誉之真。 国法稍伸。舆情可慰。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四日奉

上谕本日据御史陈庆镛奏琦善等三人起用为刑赏失措无以服民等语前因琦善奕经文蔚先后办理夷务未能奏效当将琦善等革职治罪因思从前办理不善总由朕无知人之明以致琦善奕经文蔚诸人丧师失律迄无成功惟有返躬自责愧悔交深何敢诿罪臣工以自宽解琦善等韬略未娴限于才力现在年力正强是以弃瑕录用予以自新今据该御史剀切指陈请收成命览其所奏亢直敢言朕非饰非文过之君用人行政一秉至公初无成见岂&#62714。因业有成命不便收还自存回护邪琦善奕经文蔚均着革职即令闭门思过以昭赏罚之平至黜陟之权操之自上本非臣下所能干傥该御史所奏于情理未能持平朕亦不能曲从以邀誉中外臣民应晓然于朕抚躬引咎虚怀纳谏之至意也钦此

  应 诏请讲求用人疏道光三十年 

礼部侍郎曾国藩

二月初八日。奉  皇上谕令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仰见  圣德谦冲。孜孜求治。臣窃维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独至我 朝。则凡百庶政。皆已着有   成宪。既备既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  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请为我  皇上陈之。所谓转移之道何也。我 朝   列圣为政。大抵因时俗之过。而矫之使就于中。顺治之时。疮痍初复。民志未定。故   圣祖继之以宽。康熙之末。久安而吏弛。刑措而民偷。故   世宗救之以严。干隆嘉庆之际。人尚才华。士骛高远。故   大行皇帝敛之以镇静。以变其浮夸之习。一时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雄。锋芒自逞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为者渐觉其少。大率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62714。任怨。动辄请  旨。不&#62714。任咎。是也。琐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钜。 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我   大行皇帝深知此中之消息。故亟思得一有用之才。以力挽颓风。去年京察人员。数月之内。擢臬司者三人。擢藩司者一人。盖亦欲破格超迁。整顿积弱之习也。无如风会所趋。势难骤变。今若遽求振作之才。又恐躁竞者因而幸进。转不足以收实效。臣愚以为欲使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汉臣诸葛亮曰。才须学。学须识。盖至论也。然欲人才皆知好学。又必自我  皇上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臣考   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   万寿圣节。不许间断。三藩用兵。亦不停止。   召见廷臣。辄与之往复讨论。故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至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   圣祖教谕而成就之。今  皇上春秋鼎盛。正与   圣祖讲学之年相似。臣之愚见。欲请俟二十七月后。举行逐日进讲之例。四海传播。人人向风。  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61521。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  一人典学于宫中。众英鼓舞于天下。其几在此。其效在彼。康熙年间之往事。昭昭可观也。以今日之委靡因循。而期之以振作。又虑他日之更张偾事。而泽之以诗书。但期默运而潜移。不&#62714。矫枉而过正。盖转移之道。其略如此。

所谓培养之方何也。凡人才未登仕版者。姑不具论。其已登仕版者。如内阁六部翰林院。最为荟萃之地。将来内而卿相。外而督抚。大约不出此八衙门。此八衙门者。人才数千。我  皇上不能一一周知也。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于堂官。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之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之成案也。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 南斋。此超擢之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则去其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  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堂官常常到署。譬之农夫日日田间。乃能熟悉穑事也。今各衙门堂官。多 内廷行走之员。或累月不克到署。与司员恒不相习。自掌印主稿数人而外。大半不能识面。譬之嘉禾稂莠。听其同生同落于畎亩之中。而农夫不问。教诲之法无闻。甄别之例亦废。近奉  明诏保举。又但及外官。而不及京秩。培养之道。不尚有未尽者哉。自顷岁以来。六部人数日多。或二十年不得补缺。或终身不得主稿。内阁翰林院员数。亦三倍于前。往往十年不得一差。不迁一秩。固已英才摧挫矣。而堂官又多在 内廷。终岁不获一见。如吏部六堂。 内廷四人。礼部六堂。 内廷四人。户部六堂。皆直 内廷。翰林两掌院。皆直 内廷。在诸臣随侍 御园。本难分身入署。而又或兼摄两部。或管理数处。为司员者。画稿则&#62735。&#62735。一面。白事则寥寥数语。纵使才德俱优。曾不能邀堂官之一顾。又焉能达  天子之知哉。以若干之人才。近在眼前。不能加意培养。甚可惜也。臣之愚见。欲请  皇上稍为酌量。每部须有三四堂不入直 内廷者。令其日日到署。以与司员相砥砺。翰林掌院。亦须有不直 内廷者。令其与编检相濡染。务使属官之性情心术。长官一一周知。  皇上不时询问。某也才。某也直。某也小知。某也大受。不特属官之优劣。粲然毕呈。即长官之浅深。亦可互见。旁考参稽。而八衙门之人才。同往来于  圣主之中。彼司员者。但令姓名达于  九重。不必升官迁秩。而已感激无地矣。然后保举之法。甄别之例。次第举行乎旧章。  皇上偶有超擢。则楩一升。而草木之精神皆振。盖培养之方。其略如此。

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  旨。本无才猷之可见。则莫着于言考之。而  召对陈言。  天威咫尺。又不宜喋喋便佞。则莫若于奏摺考之矣。 国家定例。内而九卿科道。外而督抚藩臬。皆有言事之责。各省道员。不许专摺谢  恩。而许专摺言事。乃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摺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一时之风气。有不解其所以然者。科道间有奏疏。而从无一言及  主德之隆替。无一摺弹大臣之过失。岂君为尧舜之君。臣皆稷契之臣乎。一时之风气。亦有不解其所以然者。臣考 本朝以来。匡言  主德者。孙嘉淦以自是规   高宗。袁铣以寡欲规   大行皇帝。皆蒙   优旨嘉纳。至今传为美谈。纠弹大臣者。如李之芳参劾魏裔介。彭鹏参劾李光地。厥后四人。皆为名臣。亦至今传为美谈。自古直言不讳。未有盛于我 朝者也。今  皇上御极之初。又  特诏求言。而 答倭仁之谕。臣读之至于拚舞感泣。此诚太平之象。然臣犹有过虑者。诚见我  皇上求言甚切。恐诸臣纷纷入奏。或者条陈庶政。颇多雷同之语。不免久而生厌。弹劾大臣。惧长攻讦之风。又不免久而生厌。臣之愚见。愿  皇上坚持  圣意。借奏摺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斁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钞而己。此外则但见其有益。初不见其有损。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顾忌。如  主德之隆替。大臣之过失。非  皇上再三诱之使言。谁&#62714。轻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员之具摺。虽有定例。久不遵行。非  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谁&#62714。立异以犯督抚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众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试。 朗监高悬。岂能终遁。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  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臣所谓考察之法。其&#62362。如此。三者相需为用。并行不悖。臣本愚陋。顷以议礼一疏。荷蒙  皇上天语嘉。感激思所以报。但憾识见浅薄。无补万一。伏求  皇上怜其愚诚。俯赐 训示。幸甚。

  敬筹振兴人才以济实用疏咸丰元年  

王茂荫

臣维治平之道。在用人理财二端。而用人尤重。用非其人。财不可得而理也。顾用人必贵得人。而得人。尤必先赖作人。作人者何。举天下之聪明材力。而鼓舞振兴之。俾务为有用之学以济用也。聪明材力世所不乏。务于有用。则用得其力。务于无用。则用不得其力。我 国家雅化作人。二百余年。教养之方。选举之法。至详备矣。乃立法本善。奉行久而浸失其真。积习相沿。揣摩工而遂以成俗。臣窃见今日之聪明材力。悉专致于摩墨卷作小楷。而深惜其无用也。自来非常之才。有不必从学出者。然而从学出者千百。不从学出者一二。即后汉臣诸葛亮。亦有学须静才须学之言。今一专功于墨卷。则众书遂束之不观。专功于作字。则读书直至于无暇。二者之废学。以作字为尤甚。而士子之致力。则于作字为尤专。合天下之聪明材力。尽日而握管濡毫。尚安得济实用。臣闻上年  皇上特诏广言之时。内外大臣。亦深以士习空疏为无用。于教育人才。挽回风气。&#60181。有奏请。顾其教育挽回之术。言者多责之教官。议者亦遂责之教官。夫士子方见墨卷小楷。为梯荣之捷径。虽教官日督以实学。亦复何益。所谓所令反其所好民不从也。诚欲使庠序之士。咸务实学。必先使选举之士。皆属真才。是在我  皇上于各途考试之中。严行核实。于各途考试之外。更切旁招。使有才者不终掩。而无才者无所幸。然而承平日久。人皆狃于故常。习于便安。以纷更为多事。以远虑为迂图。从而议者。必谓 国家取士之制。自来不易。名臣循吏。咸出其中。曾无乏才之虑。岂至今日而犹待他求。但将定例申明。自可无庸更议。于安常处顺之时。为老成持重之见。此亦岂不诚然。然而臣见今日之天下。似未可晏然作无事观也。外则异族之祸心包藏。而未知发于何日也。内则粤省之贼势滋蔓。而遂以至于今日也。山野则有匪。河海则有盗。隐匿讳饰。所不能尽者。月或数闻焉。治盐而盐之利未可必兴。治漕而漕之费未能尽革。治河而河决又见告矣。此犹得谓无乏才之虑乎。且臣尝见海氛亟时。   成皇帝诏访才能出众深通韬&#62362。之人。而下无以应矣。夫急而求之。缓而置之。此孟子所谓苟为不蓄终身不得也。臣又尝见内外臣工。每遇盘错。辄曰无法。夫 国家所以重赖臣工而宠异之者。为其有法耳。若皆以为无法。何不访求有法之人用之。为天下得人难。诚欲访求有法之人蓄以待用。似非设法以振兴之。使天下之聪明材力咸务于有用之学不可。聪明材力。误用可惜。真实经济。骤期为难。自今而振兴之。犹虑其缓。似不宜仍守相沿之积习。而为整顿之空言。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臣自恨浅陋无策。以助 国家作人之化。谨就管见所及。不揣冒昧。敬拟五条。为我  皇上陈之。

一请乡会试务期核实以拔真才也。定例乡会试。头场制义试帖外。二三场试以经文策问。原欲于明理之中。更求淹贯经术通达治体之才。无如近时考官。专取头场首艺。二三篇但能通顺。二三场苟可敷衍。均得取中。以故近来各省刊刻闱墨。首艺尚有二三十篇。次三艺已属寥寥。至经策多不刊刻。是考官明示士子以为无足轻重也。磨勘官于头场文艺。间有签议。而二三场则绝少。是磨勘大臣又明示考官以为无足轻重也。夫不重经策。何以辨学之虚实。应请 敕谕考官。自下届乡会试起。务以经策并重。非经策能出色者。不得拔登魁选。入魁选者。即刊刻以为多士程式。并将此意令各直省学政教官即行宣示。俾士子早知向学。又定例策题以三百字为率。而对策满篇三百字。即可中式。空疏者往往就题敷衍。便可完卷。请嗣后策题改以百余字为率。用杜敷衍之獘。抑臣更有请者。闻道光二十二年两广总督祁奏变通考选。遴拔真才摺内。于策问五道。请定为五门发题。曰博通史监。曰精熟韬钤。曰制器通算。曰洞知阴阳占候。曰熟谙舆图情形。以士子兼通为难。专门较易。照从前本经之例。于册内分别填注。议虽未行。论者多谓切中时务。实足拔取真才。应请 敕令部臣检录原奏进呈。恭[候](侯)  圣裁。一请 殿试 朝考务重文义以式多士也。上年御史戴絅孙候补京堂张锡庚奏。 殿试不宜专尚楷字。并请删去颂联。奉  旨交礼部议奏。嗣部臣于楷字一节。似未议及。颂联一节。亦第将旧例申明。令贡士敬谨遵照。谓浮华既黜。而实学不致沦遗。夫士子趋向。视乎去取。黜浮华。拔实学。自由读卷大臣。伏读干隆二十五年  上谕。廷试士子为抡才大典向来读卷诸臣率多偏重书法而于策文则惟取其中无疵纇不碍充选而已敷奏以言特为拜献先资而就文与字较则对策自重于书法衡文尚待观人而阅卷时竟先抑文重字可乎等因钦此。  圣训煌煌。亦既深切着明矣。乃近来 殿试 朝考之后。考列前十卷与一等者。但传其字体之工。曾不闻以学识传者。考列在后之卷。又但闻某书极劣。某笔有误。曾不闻以文义黜者。此士子所以专务作字也。作字必无间断而始工。读书遂以荒芜而不顾。士习空疏实由于此。请嗣后令读卷阅卷大臣。勿论字体工拙。笔画偶疏。专取学识过人之卷。进呈  钦定以后。即将前十卷与一等卷。所以过人处。批明刊发。使天下晓然于 朝廷所重在文不在字。庶士子咸知所向。至考试试差。以重司衡之选。使非学业素裕。安能衡监不迷。乃臣闻考差者专于诗字求工。而文艺似可不讲。考官如此。士子可知。制义且然。策问可想。应请令阅卷大臣。一并以文义为重。庶几能拔真才。

一请遴选岁贡以勖人才也。定例各学岁贡。以食饩年久者挨补。每次一正一陪。严加考选。正贡不堪。准取陪贡。及次陪。于挨序之中。仍寓遴才之意。务取明通淹贯之士。将原卷解部磨勘。有文理荒谬者斥革。法至善也。今则但以正贡充补。而所谓取陪贡及磨勘。皆具文矣。查各学岁贡之外。有十二年一考之拔贡。有三年一举之优贡。士之得此者。较乡试颇难侥幸。盖乡试仅凭一日之短长。而优拔必较历考之等第。士能历考皆列前茅。则其学有素矣。请嗣后令各学政于该学当贡之年。就各&#61780。生中较其历考等第。以考列优等最多者充贡。查&#61780。生由食饩至出贡。约须历岁科试十余次二十余次不等。应将历过五次以上者比较。未历五次者不与。庶幸进无由。而&#61780。生食饩以后。益知奋勉。贡成均者。皆得及时造就。即将来选授教职。亦不致有荒疏衰老之员。一请广保举以求真才也。上年曾奉  特旨令内外大臣各行保举矣。然所保者。皆已登仕版之员。而草野未及。夫已登仕版。则才具终有表见之时。若伏处在野。或不工制义。或力难应举。则虽有怀奇负异之士。恐终淹没。拟请令各省州县并教官留心访察。或博通今古。才识非常。或专门名家。精通一艺。或膂力过人。胆勇足备者。访验的实。无论士民。准于学政按临时。备文将该生所长。申送考试。学政就所长考试得实。文则奏明送国子监。武则奏明送督抚标。均许官给盘费&#61780。饩。国子监与督抚标考试一年。果有过人之能。奏明送部引  见。随材酌用。不称者发回原籍。州县教官。与士民最亲。访察试验。既易真确。学政考试。犹在一时。国子监与督抚标则期以一年。才之真伪。断难朦混。抑臣更有请者。进贤受上赏。所进果有才能。应视其才能之大小。酌予议叙。以示奖劝。傥所进漫无一长。则必加以议处。以杜干请之獘。夫才不世出原不敢谓在在之有其人。然臣闻海氛初扰浙江。野人有获其大船者。有获其头目者。见在广西团练士民。亦有能出力者。则不得谓在野之竟无才也。天下之大。安得无才。亦在地方有司之留心访察耳。一请造就宗室八旗人才以济实用也。从来立法必先贵近。贵近者。四方之所观法也。我 朝以神武开基。其时宗室八旗。将相林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用能威震四夷。勳垂万世。曾不以笔墨矜能乃近日宗室八旗之人。往往沾染时习。或以吟咏夸风雅。或以书画竞品题。此风沾染日深。诚恐筋力懈弛。日趋于弱。一旦有事。其何以副 国家之任使。伏读嘉庆二十一年   上谕。本日特召见诸皇子军机大臣等明白宣谕我八旗满洲首以清语骑射为本务其次诵读经书以为明理治事之用若文艺即非所重不学亦可是以皇子在内廷读书从不令学作制艺恐类于文士之所为凡以端本务实示所趋向等因钦此。仰见   圣虑周详。至深且远。臣见宗室八旗。类多过人之资&#61371。。诚能务乎其大。讲求兵机将&#62362。。以为腹心干城。即科第文章。曾不足贵。何论雕虫小技。应如何造就而振起之。非小臣所敢妄拟。惟赖我  皇上圣神妙用。俾以有裨实用为贵。徒尚虚华为耻。将见人才蔚起。追美 国初之时。而四方闻风。亦必争自濯磨。求为有用之学矣。以上所拟五条。臣为振兴人才以济实用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时势危难请用缓急可恃之人疏咸丰二年  

何桂珍

臣闻君臣有义。非以利相接也。惟利是视。则不知有义。即见义亦不为矣。宋臣张栻尝言仗节死义之臣。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明臣袁继咸亦言士有廉耻。然后有风格。有气节。然后有事功。盖尚节义者。必不工于迎合。巧于夤缘。故平日多不见容。而临事则深可倚赖。趋荣利者。必其希承意旨。阿附权要。故平日常得固宠。而临事则毫无把持。此人品邪正所由分。即国家治乱所由判。不可不察也。今粤匪猖獗三载。滋扰两湖。从前酿乱之地方各官。罪不胜究。现在纵贼之文武大吏。情实显然。大抵以拥兵为自卫之谋。以糜饷为肥身之计。贼来则三舍退避。贼去则旦夕偷安。殃及难民。且虚报夫胜仗。阵亡官弁。亦掩袭夫不防。内外相蒙。民财交困。  皇上虽屡颁  严谕。臣下仍玩泄如常。甚至盗劫之风。肆行 辇毂之下。此不必逆贼交煽。而人心之震动。已不可支矣。  皇上默计此时。任 畿辅者。可藉以为保障乎。领军门者。可倚以为干城乎。参枢密者。可资以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乎。即谓三者视乎其才。难以相强。然就其心之所至。力之所及。果孳孳为义而不为利耶。毋亦貌为老成持重。实则苟且因循。公忠体 国之诚。将不敌其徇私取巧之智也。审是则 国家所恃以共缓急者何人。  皇上亦未深信矣。岂惟  圣心有所难信。即众臣私忧窃叹。亦谓彼善于此则有之。求其决疑定乱。专利社稷。而不为身谋者。盖甚难其人焉。夫为臣死忠。为子死孝。非必临难捐躯而始然也。平日有不为威惕不为利疚之操。斯临事有舍生取义效死勿去之节。誓必死之志。而后精神才力由此出。智名勇功由此成。家国由此而安全。生灵由此而奠乂。此宋之韩琦李纲。所以见重于  圣主。而得从祀于孔门者也。今欲求如二人者而用之。诚不易得。然即近乎此者而历试焉。未始不可收二人之效。臣观前任太常寺卿唐监。现任叶尔羌帮办大臣倭仁。署直隶河间府知府吴廷栋。三臣皆秉性忠贞。见理明决。处危疑而不惧。临利害而不摇。考其生平言行。一一不负所学。在庸俗未测其浅深。而  圣明早精其鉴别。若投以艰钜之任。必能尽言竭力。死生以之。傥用之不效。一毫有负于  君国。臣甘伏鈇钺之诛。以谢天下。又前任陕西布政使朱雘。实心办事。才胜繁难。现虽告病回滇。精力正复可用。前任漕运总督周天爵。素有血性。能耐辛苦。虽用兵非其所长。而以之查缉盗匪。亦可肃清地方。臣非欲  皇上必使卑踰尊疏踰戚也。但以 朝廷之上得一二公直任事之重臣。即庸&#61521。之流亦可以增其胆识而厉其志节。京畿之内得一二勤干有为之能吏。即疲玩之辈亦可以振其积习而饬其防闲。此固  皇上之所乐为。而亦非众臣之所大不便者也。

至于军前效力。岂乏人才。患在统帅迁延。疆吏观望。进退既无所监察。赏罚亦有所难行。臣思前任礼部侍郎曾国藩。前任兵科给事中苏廷魁。俱明于大节。胸有经纬。现丁忧在籍。可否 饬下湖南广东抚臣。令驰赴湖北。与 钦差大臣徐广缙商办防剿事宜。又前任广西巡抚周之琦。降调太常寺少卿李棠阶。告病在籍。前任礼科给事中陈坛丁忧在籍。三臣皆清刚正直。夙膺乡望。可否 饬下河南抚臣。或令筹办团练。或令襄理粮台。以上五臣。例应专摺奏事。藉以考察军情。俾文武官员。各知警惧。不敢欺罔  宸聪。则功罪分明。于军务实有裨益。或谓任人不一。恐事多牵制。则五臣素行。固非各执己私。而不恤公事之急者。似亦可无深虑。臣职无言责。苟非 国事孔棘之日。亦何敢蹈越职言事之愆。惟念济变需才。万不可缓。忠良难得。错过可惜。回忆十余年前。林则徐直隶水田之议。   宣宗成皇帝意在必行。若非当途阻挠。俟查办海口完竣。令其从容经理。则漏卮既可永塞。南漕亦可折收。何至 国计民生。困乏如是之甚。即云南汉回之乱。耽延四载。林则徐踬而复起。当事者犹掣肘多方。赖   先帝毅然任之。幸而成功。终至引退。彼时粤西祸机已发。尚且中外弥缝。傥得早达  圣聪。俾林则徐由滇赴粤查办。尚得用一年有余。何竟滋蔓难图。至于今日。臣闻林则徐奉  命赴粤之时。力疾兼程。不烦一旅。绝无迁延要挟之为。今往者已不可追。来者岂堪迟误。用兵理财惟在得人。人苟真知。嫌何敢避。虽职分大小。而以人事  君之义。不以大小而有殊。在诸臣义不容辞。非有所利而为。则臣亦非有所为而标榜之也。用是披肝沥胆。昧死密陈。干冒  天威。不胜悚惶待命之至。

  密筹直东军务建置需人疏同治四年  

广东巡抚郭嵩焘

窃臣五月二十四日。准兼署督臣瑞麟知照。同治四年五月初八日。奉  上谕。直东军务紧要曾国藩统带各路兵勇北来剿办需饷甚多应解直隶固本军饷积欠银两赶紧照发克期起解务当顾全大局不得再分畛域等因钦此。仰见  皇上筹维大局。积密详审之至意。窃臣比闻僧格林沁战殁曹州。怆悢屡日。靡释于怀。伏承  圣谕。筹拨军饷。默念事机之&#60160。午。重增 宵旱之忧勤。&#60160。皇焦思。无能自效。窃以为曾国藩接统此军。其可虑者有三。僧格林沁剿办各起贼匪。专恃马队纵横驰骋。近闻捻匪马队较多于官兵。其势遂至猖獗。曾国藩所部楚军。专习步战。宜于山径崎岖。而不宜于平原广漠。又楚军克复金陵。精锐之卒。多半散归。而欲使以步当骑。以骤募之师。当方张之寇。虑非所以制胜。接统各军。恩谊未足以相感。威望未足以相服。取决仓猝之闲。指撝驾御。进退从心。力亦有所未逮。此其可虑一也。曾国藩起家文臣。部署将帅。争胜一时。所以能建立功绩。攘除大憝者。皆将帅用命之效也。十余年来。凋残略尽。仅存者杨岳斌彭玉麟黄翼升刘蓉等数人。皆各独当一面。无与効驰驱者。曾国藩处遗大投艰之地。而无威名素着之将帅。与之戮力一心。共济时艰。此其可虑二也。曾国藩始任军旅。一切自立规模。艰难筹画。军情利钝。亲与将官会议。而营务处别无文檄。饷糈支放。酌量撙节。取决一心。而粮台别无报销。凡此者。实由将帅皆所擢拔。兵勇皆所召募。军饷一切皆所经营。故能缓急足以相维。丰歉足以相谅。今总步骑之众。以备征讨。转数省之饷。以资供亿。规模既异。事势益艰。而又当兵革烦兴。各省一律穷匮之时。此其可虑三也。臣愚以为曾国藩此次办理军务。略须建置者有二。一曰设立翼长。曾国藩规模宏远。居中运量有余。临敌指挥实有所不足。宜择地驻扎。以为各营根本。行军之节要。临敌之操纵。一责成翼长。臣愚以为曾国荃当此任。尤为相宜。盖其名望已立。与曾国藩为兄弟。各营将帅皆能共信。亦恃以权衡事势。通达军情。佐曾国藩所不及。应恳  皇上饬令曾国荃前赴曾国藩军营。帮同办理。以资共济。一曰设立粮台。协饷之应催者。军实之应筹者。以及支收之烦剧。制造之取给。别&#62649。廉干大员司之。庶使曾国藩不以粮台事务纷扰其心。专意经理军务。臣愚以为降调湖南巡抚恽世临当此任。尤为相宜。恳  皇上饬令恽世临督办曾国藩直东军务粮台。凡有可以筹画军饷之处。听从便宜办理。于事&#61370。益必多。

曾国荃攻城战野。为劳最着。其克复金陵城池。环攻数昼夜。缘城而入。相持巷战又一昼夜。兵勇所以利于攻城者。利在得财耳。水陆四五万人。争先乘城。谁&#62714。悉其所得之财。辇而归之私第。又曾国荃所部不过数千人。其余将帅黄翼升萧衍庆等。皆别将一军。亦岂能攘诸将之利而独踞之。果有此。则诸将必至愤争。军士必至怨怒。而臣询黄翼升李鸿裔等。皆力为辨证其诬。臣在军久。见攻克城池。无有能以利归公者。处饥乏之时。御召募之军。其势尤难。无端被以贪污之名。致令恐惧忧虞。无以自解。臣窃悼之。恽世临久仕湖南。廉明精干。无贤不肖。皆所深知。其清理积弊。破除人情。崖岸甚峻。躬任劳怨。而无一毫邀名见好之心。臣独所服膺。勉力企之。而自愧精力百不能逮。乃以偶尔违例之细故。致被有意蒙蔽之污名。臣以为 国家无事。一切以成例绳治天下。积久法敝而名实寖乖。整齐变化。责在封疆大吏。苟于例无甚乖忤。不能不稍示变通。以求实有补济。但辨其心之公私而已。臣往见胡林翼张亮基用人行政。一切破格行之。两楚转旋之大机。实在于此。稍一违例。而责以蒙蔽。使其心终以不白于 朝廷。臣尤悼之。自古平大乱胜大任者。宏亮之才。忠贞之节。常不能见谅于流俗。而持议者遽取反复无稽之言。从容一节之失。加之苛论。消沮士庶之心。而摧折办事者之气。此又  圣明所宜援古证今。深防其弊者也。臣曾随僧格林沁在天津军营办理文案。从事年余。又与曾国藩至交。其于此军应办事宜。苟有所见。不敢不一尽其愚。至于曾国荃为人。颇具心计。居家治事。皆有条理。心怀忠义。识解尤绝于人。决非苟贪者。恽世临曾相识京师。并无深交。&#61292。任湖南。罕与相见。而于曾国荃恽世临办事之才。与派往曾国藩军营之必有所裨益。则亦知之甚明。信之有素。谨就愚见所及。缕晰上陈。臣自知望浅言微。冒昧渎陈。必蒙 严谴。然如臣等辈去一二人。无关 朝廷轻重。而如曾国荃恽世临用之。而必有&#61370。于 国家。废弃不用。徒为人士所惜。是以愿终言之。至奉 旨协拨直隶军饷。前以直隶全境肃清。粤东军务层见叠出。无凭协拨。今东匪猖獗。直隶筹办防堵。畿辅重地。自与他省协拨不同。臣谨当会商督臣。从此次奉 旨之日起。酌量筹解。以冀仰答 宸&#61825。。所有密筹大局情形。谨缮摺具奏。伏祈  圣鉴训示施行。

  请内外互用疏同治元年   

给事中高延祜

窃维天下之势。以内驭外。内重则势趋于内而政兴。外重则势趋于外而政替。内外轻重之间。人才之聚散系之。即治道之升降因之。不可不慎也。尝考历代盛时。其势皆内重外轻。故外臣内召。号为登仙。我 朝立政用人。内外维均。近因度支不给。京员之禄入无多。办公之饭银亦绌。情随时变。遂有重外轻内之势。以故京员之有才者。皆期外用。外官之有才者。不愿内升。且京官之得保也恒难。外官之得保也恒易。日积月累。才散于外。甚至内外隔绝。内臣罔知外事。外臣罔恤内忧。因循推诿。有由然也。夫奇才不世出。至干事之才。内外交宜者。固未尝乏也。特在内者分任其事而无可自见。在外者独荷其难而得以自效耳。今京职自七品以至五品。得邀外放者。无过府道。然必历岁经年。或由京察。或由截取。皆系循资而得。即如阎敬铭之在户部。亦只循分供职。若不经奏调。此时应尚滞郎署。而外官一得保举。不数年间。即至两司以及封疆。究其才能卓荦。名望素着。如胡林翼沈葆桢等者。屈指可数。其余亦不过认真办事而已。而其人随保随用。未尝一觐  天颜。则但感大吏之特荐。几忘  皇上之殊恩。且各大臣意识迥别。即使秉公保举。亦未必皆系良才。书曰。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孟子曰。见贤焉然后用之。此言人主用人。当广搜而详察之。不徒寄耳目于人也。近时军务孔亟。各大吏保举之员。自道府以上。不次擢用。并免引 见请 训。所以体恤之者至矣。而于古圣王真知灼见之道。似尚有未尽者。谚云百闻不如一见。不可不核其实也。臣愚以为在外保举各员。若概令其进京察看。未免&#62409。碎。不如内外互用以试其才。察内之才。就部院大臣之所保者试以外事。钱谷兵刑。皆课绩程功之具。将来勳劳懋着。不妨仍予以内迁。察外之才。就督抚大吏之所保者试以内事。谏垣密院。亦考言询事之资。果其学识兼优。自可徐膺夫疆寄。如此量为变通。人必周知。用不违才。不特内外无偏重之獘。 朝廷亦收得人之效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拟举荐人才疏           

吴嘉宾

臣按易曰。涣汗其大号。言王者之号令。如汗出不可反也。礼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言王者之言。其出弥大。众人所共知也。臣窃见本年六月间。  皇上特降谕旨。令各省督抚保举府厅州县属员。嗣因河南巡抚臣杨国桢保举十人。其中又有不堪保举之员。蒙  皇上降旨申饬。并 通谕各督抚保举。毋许冒滥。伏思 国家欲保举得人。尤须慎重保举。  圣训煌煌。本末前后。至为周密。傥各督抚俱知仰体  皇上公听并观之心。仍恪遵  皇上循名责实之义。自能矢公矢慎。无才则不敢谬登荐牍。有才则不敢壅于上闻矣。但臣见近来臣下。确有见识者少。苟且迎合者多。初见  皇上谕令保举。因即轻荐多人。不知精择。如抚臣杨国桢。是其明验。及蒙  训谕申饬。臣料各省闻之。又将避滥举之咎。因而不敢保举一人。甚且以私心揣度  圣意。姑举一二人塞责而已。臣虽不敢谓其皆然。然此实当今臣下之通病也。使其果如臣所料。于诸臣持禄避嫌之计则得矣。其于  圣主勤求治理博访才能之旨。不又归于有名而无实耶。夫求保举而徒得滥举。开侥幸之私门。此一獘也。戒滥举而仅得虚举。格 敷求之明诏。此又一獘也。臣愚以为二者相较。则滥举之獘尚轻。其故何也。督抚保举属员。其权止于一保举耳。是非用舍。断自  圣衷。以实缺之属员。得虚名之保举。纵令闇于知人。所失尚浅。而  皇上实可因所举之贤否。辨督抚之公私。如果所举得人。即加委试。既收此数员才干之用。又可益知该督抚之贤明而信任之。如果所举非人。即加诘责。既去此数员闒&#62532。之害。又可显见该督抚之偏私而废置之。是则即小以见大。因少以验多。其所以彰我  皇上纲纪四方之效。岂不盛哉。近来各省吏治稍弛。民疲法玩。欲加整顿。则常若乏人。夫求不肖者而厘剔之。则吏畏。又得贤者以振刷之。则吏劝。畏劝兼用。其道乃明。古人有云。拔十得五。言拔十人得收五人之效。犹足为多也。然则臣下所举之人。固不能尽当。在用之何如耳。臣溯查雍正二年。保举道府州县   上谕。曾令总督保奏三员。巡抚保奏二员。又不得将特用之员保举。窃谓此次督抚保举。可否斟酌限以员数。令该督抚出具的确考语。密封保奏。归于本年卓异内。送部引 见。恭候  皇上酌量分别记名不记名。亦不许将曾经 特用之人保奏。如此。则可杜滥举之獘。仍可收得人之效矣。

臣闻唐臣陆贽有言。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不广则用常乏人。考不精则职业不举。若易于举用。而不易于苟容。则所易者适足广得人之资。不为害也。若不精于法制。而徒精于选才。则所精者适足梗进贤之路。不为利也。今保举之事。所以广求才也。然而举之之初。必由督抚。督抚无知人之明。虽少举亦不免错缪。督抚有知人之识。虽多举亦各有可取。  谕旨不许冒滥。而督抚知人之识。不可勉强。则何如一禀于我  皇上虚公作哲之监为得乎。抑臣更有进者。以为求详于保举之先。不如求详于保举之后。唐臣陆贽所谓考课贵精是也。保举诸员。傥蒙引 见。一经  圣明洞鉴。自必贤否立知。但臣仰体  皇上慎重人才至公无我之意。以为考验之法。不厌精详。尚书论观人之法云。敷纳以言。明试以功。斯二者。揆诸当今。亦有可用。臣愚以为保举诸员。于引 见后。随就诸臣直庐。给与笔札。令其条陈地方利獘风俗美恶数事。但取事理明晰。不贵文采浮词。既因以见其人之才具。如有片言足采。亦可稍广  圣聪之万一。傥其言谬妄。即明所举非人。甚者立使罢退。如此。则貌为能事者。无由滥进矣。此所谓敷纳以言也。各省地方吏治繁简。今昔未必尽同。宜令督抚并将亟须整顿之府厅州县确查。分别奏 闻。如教匪勾结。由于保甲废弛。则择教匪最多之州县。枭匪充斥。由于督捕废弛。则择枭匪最横之州县。水旱凋瘵。尤须抚辑。则择征收最疲之州县。军旅数兴。宜务绥靖。则择冲要险隘之州县。如此等类。断自  圣裁。随时发往试署。责令整顿地方。将原缺之人酌量改补。如保举之员。于此等地方。实能治理有效。条教可观。舆情允洽。督抚随时奏闻。 优诏奖厉。加以升衔。或展其器能。立予殊擢。如不胜任。仍须改归简缺。及缘私罪被参者。将保举之督抚照例议处。如此。则仅托空言者。亦无由滥进矣。此所谓明试以功也。以上二事。系臣书生迂谬之见。并祈  圣明采择。总之保举之典即出自 殊恩。考察之方当不拘常格。则有能者益知鼓舞。无能者不敢夤缘。且以所称能事之人。置之现在多事之地。不惟才猷易见。实于治理有裨。是  皇上于保举求绩效。而未尝立予陞迁。则督抚亦必于保举选人才。而不敢稍徇情故矣。臣之愚虑。总期于我  皇上求保举得人。与慎重保举之意。二者均收实效。苟有所得。不敢不竭其诚。为此陈奏。伏乞 训示。

  答陈寿卿太史书  

吴廷栋

接奉手书。藉悉进修日新。欣慰奚似。东省黄流为患。已成年例。小民逃亡相继。捐赈日竭。抚&#62568。无资。深为心疚。今岁旱蝗。竟不成灾。寔出侥幸。乃谬以此相诧。实使某悚惶无地。深自儆省。苟萌邀誉之念。遂至贪天之功。不惟自欺。是欺天矣。惟此间吏治相沿。蔽痼已深。非大励廉耻之防。从人心挽回。无能补救。某初履任。惟坦怀相示。凡一言一动。无不可使人共见。律己虽严。待人则恕。时存与人为善之心。但能自改前非。不追既往。其困苦之缺必加调剂。要使下情可以上达。而兼听并观。虚怀纳善。初不一念自是。惟病民废事者。则绝不敢稍自姑息。以邀宽厚之名。此则耿耿不昧之衷。差堪见谅于人者也。窃谓天生一世之人。自足供一世之用。培养固在平日。而惩劝则在临时。诚使黜陟当。好恶公。虽当积獘之余。祗须去泰去甚。以励其余。即人心可不崇朝而转。彼工于揣摩迎合者。必将移其营求奔竞之智。转为趋事赴公之计矣。惟絜矩之道。必求之上下左右之际。以证明所恶。正不徒责之人。而不知反诸身也。彼殃民者。诚宜嫉矣。利害亦人所共明。贪而必黜。彼岂甘蹈之耶。此必有所恃以无恐者。且惩而不知儆。亦必有不能服其心者。是安可昧于藏身之恕哉。某自愧力薄才弱。不能自副其言。祗此张皇补苴。初无实济。使竟知难而退。诚不忍上负 特达之知。若稍迟回观望。又深惧下亏生平所守。此所以夙夜难安。而自知决无以副朋友之期许也。惟现因陈夫都转暂权臬篆。深得其助。前此兰郯捻匪鸱张。相与物色数人。调派往办。大加惩创。渐就肃清。亦其知人之验也。惜其不日回任。故难越俎耳。某惟一日未去。自尽一日之心。傥竟至于无能为力。则断不敢久妨贤路。足下知我之深。望我之切。故敢率陈胸臆。要不足为外人道也。

  复张石卿中丞启          

胡林翼

十四日奉到赐谕。开布公诚。如武乡侯心迹本领。钦感何言。贼匪于六月二十四日弃道州。并舍永明江华。传闻已至桂阳州。而林翼接二十五日军中将弁信。尚不知有此事。劳中丞接二十六日道州诸大将书。言不仅不能追剿。亦并不知贼往何处。时势至此。尚忍言哉。谨即钧示下问者略约言之。一揆帅左右。无一正人。无一谋士。其忌刻倾险。尽是内务府气习。此诚不可与争权。观于乌都护江岷樵之言之不用。而诿过于钟泉。即知其无能为矣。不如姑示韬晦。待其自败。以败事计之。当在此时矣。窃见阅历之深无如仲绅。揆帅一日不离粤西。仲帅即一日不与粤西之事。例以古人忠义之至。固有未协。然委曲求全。保身即以保国。如操纵得宜。指挥若定。能如胡梅林之笼罩赵文华。亦行军之长算也。一坚壁清野。非用士用民。不能集事。士民中岂无欺我之人。亦岂无偾事之人。然兵将之滑者十之九。士民之朴者十之六。近年宦途颇杂。牧令既少真才。佐杂尤多庸妄。其心术见识。不堪设想。不如士民之真性未漓。可激以忠义。楚官与民仇。楚民与官仇。此孟子所谓疾视其长上而不救也。惟有勤接见。决壅蔽。视民如官。视官如民。无众寡大小。推诚相与。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而观其勇。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知人任人。不外是矣。近日人心逆亿万端。亦难穷究其所往。惟诚信之至。可以救欺诈之穷。欺一事不能欺之事事。欺一时不能欺之后时。不可不防其欺。不可因欺而灰心所办之事。所谓贞固足以干事也。况赏罚具在。董劝因时。以大权临之。何患不济。未有注意于保甲团练坚壁清野而无成效者也。一卢忠烈公之督兵大名郧阳。其得力在坚壁清野。其制胜在亲兵之能杀敌致果也。傅重庵以碉堡制苗。而练丁千五百人。因闲雕剿。兵威乃振。钧示招练如何可信。为日已迫。训练岂一蹴可能。诚为深虑。窃谓襄毅治粤。陶鲁参军所领三百人。皆即时应募。而所向克捷。且战且练且守。练一日得一日之力。练一人得一人之力。百金之士。千金之士。诚为难得。然三年之艾。亦在蓄之而已。至练勇之不可恃。则在驭之之法如何。领之之人如何耳。 国威久不振矣。人心思乱。不自今日始。亦不自今日止。除日日练兵。人人讲武。别无补救之方。此说与专言守御者。实可互为其用。而相与有成也。一闲谍为行军之要。而此事最难。其弊由于安乐日久。无耐劳苦壮胆智之人。甘蹈白刃者。更不可得矣。来谕言我处之一举一动。贼必知之。则是保甲不实。稽查不力之故。贼之举动。我不能知。则是未得闲谍之故。物色此人。谈何容易。陈平恶草具。付之以金而不疑。野利枣龟。杖至垂毙而不悔。其用人之妙。用智之巧。良可味矣。窃谓谋野则获。积诚可通。虽非一二月所能猝办。然未有求而不得者。一江岷樵昔年在京乡试。负其死友之榇而归。二次行邯郸道上。送一不曾谋面浙江举子之榇。此其行谊。即汉代独行传中。亦不多得。昨已函致岷樵。彼风节优于天下。当有感奋不能自已之诚。左公高隐。尚不知雄才大略。是文忠公一流人物。设其真知。必翻然应命。今已函致矣。林翼才力至劣。伏维河海不择。刍荛不遗。故敢即其所知。上陈座右。一代伟人。必能宏济时艰。吾楚幸甚。天下幸甚。

再者。所陈各条。其要仍以用人为先。即一技一能。亦不可弃。不龟之药。勾践藉以破吴。善穿地洞。李光因以陷敌。信陵得生。石勒得张宾。苻坚得王景略。皆以一二智谋之士。战胜攻取。然必不拘资格。然后丹书中之斐豹。得献其能。亦必宽其文法。然后怒攻主将之邓羌。立摧勍敌。伐曹一役。晋文诛颠颉而舍魏犨。自古英雄作用。不拘一例。良以奇才难得。不容不加委曲于其闲耳。

  致汉阳府刘冰如书         

胡林翼

林翼每念治理之要。贤才为本。苟不知求贤。即劳心焦思。亦属废事。公其随事留意。苟有一节之可取。一行之足称者。乞手函示我。国之求才。如鱼之求水。鸟之求木。人之求气。口腹之求食。无水。无木。无气。无食。则一日不安。日即于亡。得水。得木。得气。得食。则生。此理至明。人自不察耳。又孔子之教。各举所知。周公之训。人无求备。大抵圣贤不可必得。以志气节操为主。尝论孔孟之训。注意狂狷。狂是气。狷是节。有气节则本根已植。长短高下均无不宜也。昨读听孙所寄阁下家书。其言苏人作善。仅慕其名。若去奢崇俭。以虚用作实用。尚可多养一二万人。此即孔子用力于仁力无不足之义。又言旅居清苦。一介不取。无忝所生。又言豪富侈泰。州县般乐怠傲。旨哉斯言。固志节之士也。中心向往。不能言罄。

  与曾涤生侍郎书   

刘蓉

别逾三月。结想弥深。书问之勤。徒劳往复。始谓台旌且驻会城。当可少慰渴思。而腐宿之谭。亦得时贡左右。既闻义旗之举。且俟来春。而战舰水师。未着成效。每观简牍流传。想见感事忧时焦心劳虑之至意。既佩其忠勤许 国之忱。亦窃虑其心力过瘁。规模未宏。于时艰或未有济也。未能默默。聊效其愚。今天下所同患者。兵不素练。饷不夙裕。故无所恃以为攘除凶丑之资。是二者。夫人皆能言之。而老兄今日所急急竭智虑穷日夕以筹之者。盖亦不出于此。蓉愚窃维方今事势。妄意所谓当务要图者。又有本焉。非独此之为急也。凡举大事。当先定规模。挈纲领。合众策众力以图之。使人人效其智能。勤其职事。竭其材力之所能至。故用力不劳而事已毕集。今天下兵虽敝。饷虽匮。得其人而任之。不难治也。所谓其人。不必奇伟非常之才。苟其忠实练达。麤有干&#62362。。即可随其才之大小。而备器使之用。其果委任适宜。优劣得所。即不必有赫赫可纪之功。而较其成效。虽所谓奇才者。无以踰之。窃谓今所募五千人者。既不能尽得智&#62362。材武之士。以充将帅之选。则莫若分为四大营。使罗山璞山伯韩季洪辈统之。营官以下。听其各举所知。即才具稍疏。其势固可兼辖。其他转运军饷。督造战舰。支放口粮。修备器械之属。皆择其贤者能者。区分而专任之。纪纲既布。职掌攸分。小大之才。奋兴翕附。则较优绌而课殿最。以安坐制之而有余。故虽劳于求人。而常逸于任人。今建议剿贼。亦既数月。而规模部置。未有设施。计画已尽于纤微。而宏纲未举。忧劳殆形于梦寐。而远&#62362。无闻。此区区所以忧其用心之徒苦也。经纪营务。既藉众才。画军机。尤资众虑。诸葛治蜀之教曰。诸君但勤攻吾之阙。则庶几寡过。彼当政务休暇之日。而所虑所求。尚复如此。况戎马倥&#61691。之会。万变纠纷。策军事之机宜。争得失于俄顷。何可不博资众智。以赞殊猷。今天下英杰瑰玮之人。远在千里外者。既未能遽及矣。近者如郭伯琛左季高邹叔绩吴南屏之伦。固当罗之幕府。以广忠益。比闻邮牍招延。闲及一二。顾未有起而应者。窃怪老兄光明俊伟之识。豁达渊深之量。盖非时彦所及。而豪杰之士。或反不乐为之用。虽夙昔有相知之雅者。亦或思引避。而无景附之情。可不一思其故乎。求之不竭其诚。遇之不优其礼。用之不尽其才。三者古今所由失士之大端也。而或者以谓神机独运。颇乏虚己下问之诚。成算自优。或无与人为善之意。瑕瑜有时而并弃。清浊亦苦于太明。故贤者无由输其诚。不才者无所匿其短。稽诸众论。往往云然。谓宜少损聪明。俯拾肤末。庶几怀奇者尚乐于自效。输忠者不疑于见轻。多士景从。事乃克济。不然。则师未举而势已孤。军未成而情先涣。孤孑一身。将谁与共功名。济艰险。此区区所以预忧其辅车之乏助也。

夫干事者才也。任事者气也。才之聚。斯可以役天下之智能。而无职不举。气之盛。乃可以胜天下之艰钜。而无功不成。今贼党既繁。贼气弥锐。令行禁止。其势颇足以自张。而我所以应之者。人各一心。不相亲附。甚或彼此嫌贰。推刃相仇。以此较量。盖不待临敌对阵。而胜负之数。已大概可&#61489。矣。乃者中丞倡四省合剿之议。揆诸事会。良亦要图。然非当事者。共矢忠诚。交相劝励。其何能结千里之契。联数省之心。以倡大义而济时艰乎。晚近人情。惟竞私意。语言文墨之微。仪节周旋之细。小相违忤。动致猜嫌。而 国家艰大之图。疆圉安危之计。遂可置之不问。每有闻见。辄用喟然。彼浅量狭中之俦。所见固宜如此。尊兄度越时贤。识超等辈。而意气之竞。时或不免焉。此则区区之所深惜者也。比闻与当事书问。多忤少谐。小有异同。辄相争执。或细故之失检。而督过之已深。道路传闻。颇乖夙望。蓉之不敏。尤所兢兢。窃谓 国步艰虞之秋。 君父焦劳之际。为臣子者。义当蠲除私忿。务矢公忠。况于小嫌。何足介介。而反躬责己。吾党所珍。小者之不能自克。则大事其何济矣。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相奖以忠义。虽不肖者亦将革心向善。勉自附于君子之途。苛绳以过愆。虽同志者亦或构隙成嫌。激而流为意见之事。故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惟尊兄扩虚公之量。以涵育众伦。推忠诚之心。以奖掖末俗。德辉所溢。物望咸孚。则慕义者。经鼓舞而益神。即怀私者。亦转旋于不觉。若其不然。将人人秦越。步步棘荆。拂意之遭。不但一端而止。虽孤忠自赏。而执德不宏。抑非所以诱斯人而偕之大道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故他或从&#62362。。而于老兄则不敢恕焉。言之猥繁。出于诚款。惟求阙集思之君子。俯赐容纳。勿以为腐宿肤泛而并弃之。幸甚幸甚。

  致恽次山中丞书   

曾国藩

南坡兄顷来安庆。具一禀牍。备言昔官江苏。并无劣声。弟历询元长吴武阳上江等县士绅。俱言南叟当日官此数处。无可訾议。惟 寄谕并未饬令覆奏。若遽附片剖辨。反多一重斧凿痕&#61527。。祗好批答以慰其意。得闲再为疏陈一二。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踰。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嶢嶢者过事苛求。则庸庸者反得幸全。鄙见如此。不知台端以为何如。

  致两司书   

胡林翼

宜昌以陈守洪钟委署为是。安常处顺。循分供职。必可不负也。佐杂必不能不循资格。不循资格。则司中吏胥。高下其手。而撞骗万端。司中于循资序补挨委之余。祗须访拔其声名之尤美。参劾其贪鄙之太甚者。便可整饬。惟州县有民社之寄。断不可仅守资格。要缺必须遴员。差委例得酌量。如谓林翼等有私。林翼愿执其咎而不敢辞。林翼昔年从政。见天下之督抚藩臬。一差一缺。无一不照例而行。即无一不挟私以徇。且瘠苦烦难。人之所弃者。则尚有轮补轮委之人。而肥美滑甘。则皆捷足者所得。悬一例而预谋于例先。更变一说以圆通于例外。例实足以快其私。而不足以杜一切之獘也。盖轮补酌补。轮委酌委。本有两端之可趋可避。而颠倒之心。上下之手。则仍在督抚藩臬耳。昔在黔湘。见藩臬某某。开口便言例。如某公在湖南。无一事不照例。实则无一事真照例。凡京官有所属托。或属吏有所贿求。如鼓答桴。其应如响。京信朝至。司牌夕悬。苞苴夜行。委札晨发。甚有不出省门。而获盗十名。或数十名。专意请托。而记功十次。或数十次者矣。故曰循例乃适足以快其私。故林翼愿破格而以一人执其咎也。

 上胡宫保书   

汪士铎

一兔之毫无几。其余皆氄髦。而非全兔皆中笔材也。昆坚之虚。采玉者往焉。盖尝得夜光之璧矣。然谓其一沙一石皆玉。则不能。咸丰以来。战皆楚勇。皆桀骜强健有力。非编入营伍。亦必揭竿斩木而为乱。故能所向有功。然亦稍稍物故矣。今新集之兵。莠民之贪惰者尔。彼安将帅之持重。以肥其身。焉有先登致果之气哉。今言兵者动曰楚勇。毋亦循向之虚名。而未深既其实乎。帅兵者将也。非书生也。说礼乐。敦诗书。今非其时矣。粤若稽古。惟宋人喜言儒将。而宋之兵政为最弱。尝以为得百韩范。不如得一韩岳。史册所载文人战绩。如核其实。非其师武臣之力。而谁之力耶。今以罗李之故。而统领必用文人。则未思闲世之英。即其兄弟父子有不能继其轨者。而欲概求之占毕之士。不亦拘乎。而重临事而惧之人。而不募暴虎冯河之勇。彼豪杰之士。乌&#62714。低首下心于词章儒雅之前哉。乌乌鹊鹊。亦其一也。好谋而成者。美言之可市尔。今营务处之所谋若何。无亦以为静以待动而老其师乎。此主以待客之言。而今则我为客也。无论自挫其锐。而我之饷。安能源源可继乎。夫攻一城动二三年。而十余城失于&#61212。月。天下安有如是之年。如是之饷乎。且楚之饷何自来。毋亦钱粮厘金盐课捐输所出乎。天固尝予以屡丰年矣。商旅又尝出于其涂矣。而日复一日。天时人事。安能常恃而无变哉。且北有捻匪。腹内有教匪。此皆观衅而动。俟我之隙也。乃兵贵神速。而反主迟滞。师老饷匮。不蹈江南徽甯之覆辙乎。疑信者不两立之势也。今不信人。则不若无受降。既受其降。则推赤心以待之。使为吾尽力而收其用。医工之用乌附。非责其参苓之补也。鸟之矢。马之勃。田夫孺子见之而不顾。及用之得宜。收效更速。无他。察病之机审也。良贾之懋迁也。必择市所寡有者。预储之以博其利。虽不中度量。犹以备不时之需。而常能得者。则姑置之。今所乏者。贩缯屠狗之雄。而汗牛充栋者文人也。亦愿急收刚决爪牙之用斯可矣。彼此者。势之可知者也。成败者。机之难决者也。我与贼不两立。我能灭贼善矣。我不灭贼。而又不能召之降。是驱使为贼也。彼为贼。能晏然置我度外乎。吾之战能必胜乎。是皆不能。而虚逆揣其后日之叛。是以树目前之敌。是一蔽也。且从逆之党羽。非有致死于我之心也。贪掳掠之富尔。既偿其愿。亦欲怀宝归故里。为富家翁矣。而赦&#61432。从者。未闻赦其挟赀以返。则其徒乌能散哉。

赏罚者鼓励英雄之具。而非树私之具也。战国时。秦俗上首功。始立武功爵。故士奋于外。犯锋镝而不顾。今兵弁力而战于阵。文士坐而享其福。水晶孔翠者以千计。前史都督职方之诮。不是过也。是启不肖徼幸之心。隳武夫杀敌之志也。是使名器苟贱。而志士羞与为伍也。是以爱憎为赏罚。而非循乎大公也。是使得者不知荣。而夤缘请托者日众也。是必且滥加于仆隶舆皂。而同缙绅于&#61162。役下贱也。是使人不奋于忠义廉絜。而惟求宠于节下也。是使 朝廷所以奔走贤才者。而吾得以苟私所爱也。此皆不可之甚者也。今楚北之员。率以敝车羸服之大营。而华鲜怒马以见他帅。或貌为质朴无文。而心实黠甚。或托于宽大市恩。而无所节制。攘夺吾君。掊克吾民。以饱其僮仆。或视为承平之区。而复蹈往时泄沓之积习。一加滥保。其欲无厌。州县而道府。道府而两司。两司而开府。稍不如意。则怨怼诽愤。不可终日。才得志。则恣睢妄诞。自以为&#62649。在  帝心。不反而噬人。即幸矣。尾大者不掉。花繁者实稀。此亦祈于豆羹箪食中。微察其龌龊之衷也。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外闲纷传税及闲架烟竈。此未知然否。如果有之。岂不以饷绌乎。夫民力祗有此数。割其皮毛以养兵可也。剜其脂膏以养兵。兵且未有已时。民心甘乎。脱有奸民假名滋事。将何以待之乎。且钱粮正供也。厘金朘商贾尔。捐输朘富户尔。若是。则贫富贵贱皆不免。能不乱乎。言利者不务进战。而惟言剥民。贼方在近。使兵或往他道。虽有饷。何所用之乎。甚至有司假以掊克。家丁胥吏上下其手。得以中饱。所得者微。所失者巨。为是说者。将何以解。参之肉其足食乎。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古人往事也。今自京员以至文士布衣。庇宇下者以数百计度。皆有见闻计议。而非徒以容悦为事也。若使人进其说以待采。未必无刍荛之一得也。而乃月需奉钱。手钳口结。或只効斗筲之劳。吏役之事。求贤之心。未必如是也。众居晏谈。不及公事。苟且偷惰。积为风俗人心之痼。而不计及。所入虽微。皆楚民之膏血也。此清谈废务之流亚矣。贤者而果若是。即谓之不贤也可。官司者効用之实事。而非徇情之具也。循善者平时之良吏。而非拨乱之用也。如以为不才。去之可也。重则罪之可也。若知其不可。而又姑试之于事。是爱国家之事不如其私人矣。去战而言从军。土偶能之。去战而言谋略。土偶尤能之。去战守而言保民。土偶能之。纵恣睢而言治民。土偶且乐之矣。亲兵者。兵之尤勇健者也。营务处者。官之足智略者也。统带者。才智勇力出于众人之上者也。昔人选士。陈以三百斤之石。一丈之&#61378。。五尺之距。苟仿其法。而一一吹竽。则滥竽者少矣。设之以疑。临之以威。蛊之以利。置之于危。则其才技勇怯机变见矣。夫大将者无情之人。如农之芸草焉。非种必锄。乌以荑稗自妨嘉谷哉。